白天笑臉相迎晚上身心俱疲 職場女性遭遇抑鬱挑戰

2021-06-10 10:54:00來源:半月談
  白天對人笑臉相迎,晚上獨處身心俱疲:職場女性遭遇抑鬱挑戰
 
  半月談記者 劉翔霄
 
  就在今年母親節前不久,某高校一位女博士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引發社會關注。這是近半年來半月談記者關注到的第四位博士自殺,其中有三位是女性。與此同時,35歲女教師自殺、44歲女高管跳樓自殺……關於女性自殺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她們多是職場女性,是媽媽,也是抑鬱症患者。
 
  抑鬱,自殺……職場女性的中年危機,究竟有多可怕?世衛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3億抑鬱症患者,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預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負擔疾病。
 
 
 
 
  1
 
  “出現病痛檢查一圈,最後在精神科找到病因”
 
  某高校女博士跳樓事件發生後,一個被置頂、關注數為2090的留言格外刺眼——“從小拼到大,沒有人真正關心她們內心的狀態。”
 
  一個生命的離去令人扼腕嘆息,也為職場女性防範抑鬱再鳴警鐘。
 
  清華大學此前發佈的《中國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綠皮書》顯示,職場女性群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約有85%的職場女性有過焦慮或抑鬱症狀,其中約三成時常感到焦慮或抑鬱,7%的女性甚至表示自己“總是處於焦慮或抑鬱狀態”。80後、90後約有四成女性時不時或總是感到焦慮和抑鬱。
 
  抑鬱症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伴有明顯的焦慮或強迫、行為控制障礙,長期抑鬱會帶來思維遲緩、食欲減退等諸多更嚴重的身心問題。研究表明,抑鬱症發病率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或與性激素及男女應激行為模式有關。
 
  抑鬱症可早識別、早管理。專業人士一線接診發現,由於心理健康常識掌握不足,部分職場女性對自身情緒問題不夠警覺,因此錯過早期干預的較好時機,給抑鬱加重留下空間,這種情形不在少數。“人們對長期抑鬱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往往出現病痛後在醫院檢查一圈,最後到精神衛生科才找到病因。”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精神衛生科主任田峰説。
 
  一些受訪職場女性表示,平時很少會去主動、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常識,多是在一些極端事件發生後被動接收。也有職場女性雖然察覺到自身行為反常,但不會及時就醫。
 
  “兩年多來,我每天都不想洗臉刷牙。要在內心一遍遍説服自己,才能完成這些最基礎的個人整理……一直以為是勞累所致,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關於抑鬱症的推送文章,才猛然驚醒……”
 
  “腦袋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延,非常疲憊……越來越自我封閉……”
 
  “總是不自覺地唉聲嘆氣,發覺自己的眼睛變得呆滯無神。內心的信念似乎散架了,失去自信,對自己的行為對錯産生懷疑……”
 
  一位在山西農村執教、育有兩個孩子的職場女性在經受長期抑鬱後,經過反復的心理鬥爭,才決定通過熟人打聽一位心理醫生的聯絡方式,進行病情諮詢。她向醫生訴説,出現上述異常情緒之初,她想自我調整和改善,卻發現情況越來越糟糕。她曾想自行購買一種抗抑鬱藥物,但走了幾家藥店均沒找到。一位店員善意地提醒她“這種藥藥店不賣”,此後她才開始尋求醫生的幫助。
 
  2
 
  “微笑抑鬱”危害職場女性
 
  相較其他群體,職場女性抑鬱症為何更高發?專業人士分析認為, 職場女性抑鬱的成因較複雜,但有一些共性,諸如社會融入、婚育等多方面的壓力,以及釋壓方式相對較少等。
 
  山西醫療行業一位女士告訴記者,職業性質要求她在開展工作的同時不斷更新和儲備新知識、新技能,身為科室主任的她多年來習慣於“白加黑”“連軸轉”,還要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大大小小的醫患糾紛,常年處於工作節奏快、強度大的狀態,精神高度緊張。多年前,她已經開始服用抗抑鬱藥物,身邊有些同事也是以此種方式自救。
 
  一些社會學者注意到,抑鬱症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極端案例也有一些相通之處。“患者多是內心掙扎,無處可説。一位自殺者留下遺言‘沒人願意聽我説話’。”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人口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于寧説。
 
  “一些職場女性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不亞於男性,又比非職場女性多了一些釋壓的枷鎖,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長期關注女性抑鬱問題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浦口分院副主任醫師梅浩波分析道。
 
  梅浩波發現,一些職場女性白天對他人笑臉相迎,看不出有什麼異常,晚上獨處時卻身心疲憊、悲觀自責。這種隱蔽性強的“微笑抑鬱”危害更大,在白領女性群體中更易發。
 
  于寧、梅浩波等專業人士認為,遺傳因素、性格特點、生活經歷、社會環境都是導致抑鬱的主要因素。而在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如青春期、孕産期、更年期等,女性的激素水平會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對情緒産生較大影響,則是導致女性抑鬱的特有原因。
 
  “職場女性最常見的困境是不被了解與理解。”于寧認為,“雖然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意識到抑鬱症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不是抗壓能力弱所致,但心理衛生常識普及度和知曉率不高,仍然會導致職場女性的抑鬱情緒被誤解,給其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這恰恰是導致她們不願意及早就醫的原因之一。”
 
  相關人士呼籲,人們往往對抑鬱症患者報以異樣的眼光,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相反,對此必須予以足夠關心、足夠重視。
 
  “情緒有一定的傳遞性和傳染性,如果這個抑鬱的女性是一位母親,那麼她可能把抑鬱情緒傳給孩子,或是其他關係親密的人。”田峰説,抑鬱的孕婦易生早産兒、低體重兒,某種程度上説女性的身心健康關係著一個民族的未來,此話並非危言聳聽。
 
  3
 
  從了解到理解,從包容到接納
 
  職場女性要主動學習掌握一些識別抑鬱的方法,有意識地對自身情緒進行認知、評估和管理。
 
  “抑郁女性會出現內分泌失調、肥胖、皮膚色斑加重等症狀。此外,當女性發現自己經常性易怒、悲觀、情緒不穩時,也要提高警惕。”梅浩波説,遇到抑鬱情緒,職場女性要敢於扯下面紗,學會向信任的人、專業人士傾訴和尋求幫助,防止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職場女性需要正視自身情緒變化,有意識地增加正面情緒體驗,減少負面情緒體驗。如果發現自身抑鬱程度比較嚴重,一定不要諱疾忌醫,要找專業心理醫生給予專業診治。”田峰説,藥物治療已被證明便捷有效,另外一些心理療法也被證實效果不錯。
 
  專業人士提示,對於一些特殊節點和事件,職場女性要多加留意。
 
  “經歷某些突發事件後的6個月內,抑鬱發病的危險系數會增加6倍。婚姻不和諧、失業、嚴重的軀體疾病都會導致抑鬱發病。孕期以及産後,也是職場女性抑鬱的高發期。”田峰説,研究表明,有抑鬱症家族史的女性出現抑鬱的危險性顯著增大。職場女性要學會善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釋壓方式,比如讀書、旅行、運動、加入社團等。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抑鬱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因此職場女性抑鬱防治還需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重視,推動形成一個從了解到理解、從包容到接納的社會氛圍。
 
  “一些重點職業人群所在單位可在體檢中增加心理健康諮詢和檢查項目,重點關注抑鬱傾向較明顯的個體,與專業機構合作,早發現早治療。”于寧、梅浩波等人建議。
 
  隨著多方關注與努力,包含抑鬱症在內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重視,加強精神疾病防治也被明確列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