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士:國際抗疫合作應摒棄意識形態干擾

2021-06-09 10:2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疫情之下,我們不應受到意識形態干擾,而是努力加強國際合作,促進經濟復蘇。”意大利國會議員、國會衛生委員會委員盧卡裏佐奈爾沃(Luca Rizzo Nervo)8日在羅馬如是表示。

  當天,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意大利《世界中國》雜誌共同舉辦、主題為“新冠肺炎疫情與生命健康權保障”的“2021中歐人權研討會”在中國重慶和意大利羅馬兩地同步舉行。與會歐洲多國人士在採訪中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各國抗疫合作應該摒棄意識形態干擾,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增強交流、互學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早日走出新冠疫情影響。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一些人將它稱之為‘武漢病毒’‘中國病毒’,這種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而所謂‘病毒來自實驗室’一類的傳言更是沒有根據。”意大利總理府代表、國際合作專家卡爾羅卡普裏亞(Carlo Capria)表示,中國高效、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抗疫成效有目共睹,這一點獲得了世界承認。“抗擊疫情過程中,中國一直堅持生命至上、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卡爾羅卡普裏亞尤其讚賞中國在初步控制住疫情後,便第一時間向意大利伸出援手。他表示,在意大利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政府派出一架飛機,配備了豐富的醫療設備和專業的醫生,將先進有效的做法帶到了意大利。調查顯示,中國醫生得到了多數意大利民眾的讚譽。

  “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他人。”世衛組織非傳染性疾病部主任本特米科爾森(Bent Mikkelsen)表示,疫情之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各國應將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互學互鑒,推出更多有效舉措。“如果我們這一次沒能把全球的醫療體系打造得更加堅韌的話,就沒有辦法應對下一次的挑戰。”

  如何看待疫情期間各國採取的干預性防疫措施?如何平衡人的生命健康權和行動自由等權利?盧卡裏佐奈爾沃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意大利,都曾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抗擊新冠疫情,這些措施中有的非常嚴格,還有一些暫時限制了自由,“但為了戰勝疫情,這些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奧地利著名學者、維也納工業大學信息學系社會控制論專業教授彼得弗萊斯納(Peter Fleissner)認為,歐洲理解的人權偏重於“個人權利和政治權利”,中國則更看重全社會的共同利益。他指出,歐洲社會傳統上較缺乏對政府的信任,加之不同的社會參與模式等因素造成了中國的抗疫策略難以被歐洲所“複製”。但他強調,無論如何,歐洲和中國之間堅持在平等基礎上開展今天這樣的對話都是有益的。

  德國作家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2020年初在北京親身經歷了中國抗疫。返回德國後,他積極在社交網站發文分享自己對中國抗疫成功原因的理解,並通過接受德媒採訪和發表演講等形式介紹中國抗疫實踐,呼籲德國借鑒中國的成功做法。

  柯立思參加當天的研討會後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儘管歐洲疫苗接種正在持續推進,但他仍相信中國採取的新增確診“清零”是正確的做法。他指出,因為當前尚不明確要想實現群體免疫究竟需要全體人口中的百分之多少完成疫苗接種,此外疫苗能夠維持多長的有效期、對今後新出現的新型變異毒株防護力幾何等問題亦不明確,“因此‘清零’仍是一種最能保障人們安全的做法。”(完)(記者 彭大偉)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