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深:台海局勢面臨重大轉折

2020-12-22 19:36:00來源:中評社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12月19日下午通過線上方式出席了“台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並從陸美臺三方因素分析了台海局勢發生的新變化。他認為,大陸可以更加從容自信的處理台灣問題,也更有條件採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台海政策。同時,他也呼籲台灣當局勇敢面對並且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法理規定,“零和鬥爭”對大陸方面是不利的,但是對台灣方面來説更意味著一場巨大的災難。
  
    劉國深表示,對於當前兩岸關係,李大壯先生提到不能用三十年前的協議和明天的法律來處理今天的事務,這個思路是對的。他認為,目前的兩岸關係是過去四十年的累積,經過最近四年的發展變化,當前的台海局勢已經到了重大的歷史轉折期。他從陸美臺三方因素分析了台海局勢發生的新變化,首先是台灣內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進黨進入全面“執政”狀態,國民黨不再想當“台獨”剎車器的角色;其次是特朗普當局所代表的美國方面對台灣問題態度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它是服從於整個美國對華政策下的思考,也就是美國打台灣牌是對華進行施壓的一部分;最後,大陸內部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僅是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內部民意失去耐心的種種表現也讓我們感到壓力非常大,目前主張和平統一的聲音已經減弱。
 
    劉國深説,他前段時間所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兩岸關係到了極限爆炸的邊緣,只要有足夠近的火源,兩岸就會發生極限爆炸。但是這個極限爆炸背後並不代表完全失控,是戰是和在於陸美臺三方領導一念之間。其中任何一方領導人往前走一小步,兩岸關係就有可能立刻走向兵戎相見。那麼,大陸應該怎麼來看目前的台海局勢?他認為,大陸應該保持高度清醒,總體分析兩岸關係過去四十年或者七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看:一是兩岸之間關於中國代表權之爭。這個問題在國際社會早已有結論,早已進入NBA比賽的“垃圾時間"。二是關於兩岸關係定位問題之爭。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後,一邊喊“台獨”,走“台獨”邊緣政策,一邊扛著“中華民國”的旗幟。實際上,民進黨也不敢放棄目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法律關係性質。如果台灣當局逾越這條紅線的話,兩岸之間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就不再是內部政權之爭,而是分裂與反分裂的領土主權保衛戰問題,這對台灣非常危險。三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競爭,全世界已經看到大陸的發展和台灣的變化,兩岸雖然各有所長,不能説台灣一無是處,但雙方的表現差距非常大。四是中國發展道路的問題,兩岸雙方這麼多年來的分歧要回到1895年中國人走什麼道路的爭論問題上,至今未能分最終出勝負。我認為雙方不應該把對方的制度説得一無是處,台灣有很多經驗值得大陸吸取,但台灣方面也要了解中國大陸這條路已經被事實證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劉國深表示,從美國因素角度來看,美國是在利用台灣在為其對華全面施壓服務。儘管如此,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至今還只是在打擦邊球、留有餘地,至今沒有跨出關鍵一步。中美之間的結構還是穩固的,雙方攤牌只會兩敗俱傷。那麼,美方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施壓,對台灣意味著什麼?剛才趙建民院長提到了,美國軍事力量頻繁介入帶來的是解放軍的反擊,也就是大陸方面積極對台灣進行管控,台灣也清楚知道這樣下去對其意味著什麼。同時,劉國深認為,中美簽署三大公報是一種妥協的結果,雙方都埋下了伏筆。如果美方採取單方面解釋三個公報,必然會導致中國政府採取對應措施,這個結果是台灣最不樂見的發展。中美走向戰略清晰以後,最慘的還是台灣。目前美方內部對於是否在對華政策上走向戰略清晰存在巨大分歧,不代表特朗普或者蓬佩奧這些人的主張就是未來拜登政府所做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美國體制內精英是反對這樣做的。
 
    最後,劉國深分享他個人對於兩岸關係的兩點反思,一是要了解大陸對臺政策跟三四十年前相比是不是要發生新的變化和調整。他認為這個觀察點可以從去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來看,裏面有很多關鍵詞值得深入分析,比如“兩岸分隔七十年”中的“分隔”二字,“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中的“完全統一”提法,背後蘊涵著大陸對臺政策的很多新思維。二是台灣方面未來要怎麼走?他認為,台灣當局“以退為進”政治定位操作手法已然失敗,民進黨當局固然可以採用片面的零和激進政策,但到現在為止,台灣方面無法逸出兩岸是國內政權之爭的本質。而大陸可以更加從容自信的處理台灣問題,大陸方面也更有條件採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台海政策。
       
    兩岸關係已經到了重大轉捩點,下一步要走向何方,對於兩岸雙方來説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劉國深再次呼籲,台灣方面要勇敢面對並且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法理規定,“零和鬥爭”固然對大陸是不利的,但對台灣來説更意味著一場巨大的災難。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