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持續霧霾“最後一天”?分析稱15日起京津冀霧霾逐漸消散

2021-03-15 07:59:00來源:央廣網

  3月13日,北京市朝陽區東南方向某居民區(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13日研判,14日,受低壓影響,濕度較大,擴散條件不利,預計空氣質量為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記者查詢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實時空氣污染指數看到,3月14日15:00,北京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污染級別為4級,首要污染物為PM2.5。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佈的3月14日11:00實時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出現“重度污染”(截圖來自: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官網)

  連日來,北京持續出現大霧、灰霾天氣。有網友表示:“北京霧霾了一週,見不到陽光,感覺整個人都是壓抑的。希望未來天能更藍,空氣能更新鮮。”

  記者注意到,2021年以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已啟動兩次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近期持續霧霾天氣和哪些因素有關?民眾期盼的藍天什麼時候能到?霧霾天,人們又該如何防霾?

  

  3月12日,北京市豐台區南四環主幹道(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這波霧霾如何形成?

  ——受區域傳輸及擴散條件不利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出現了持續的霧、霾天氣過程。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預報顯示,3月9日至1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地面主要受弱氣壓場控制,出現靜穩高濕天氣。

  針對此次空氣污染過程,清華大學教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北京市跟蹤研究工作組組長王書肖認為,從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來看,當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仍處於採暖期,污染排放總量處在全年較高時段。同時,假期結束後社會生産活動迅速恢復、區域內鋼鐵等高能耗産品産量同比上升,近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此外,現在正值備耕時節,容易出現秸稈焚燒的現象,對空氣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王書肖表示,北京市三月份處於秋冬季向春夏季的轉換階段,冷空氣活動相對較少,天氣系統靜穩,容易出現擴散條件不利的狀況。從歷年的情況來看,除2020年未發生重污染以外,2017年和2019年分別發生1天和2天重污染,其餘年份3月的重污染天數在4~8天。

  王書肖稱,特別是本次污染過程氣象條件更為顯著不利。區域地面低氣壓,偏南偏東風,濕度較大,夜間至上午接近飽和,形成大霧,溫度持續回升形成較強逆溫,顯著不利的氣象條件使空氣質量轉差較為明顯。

   重度霧霾背後仍有企業在“偷排”?

  ——生態環境部部長暗訪發現鋼企抱團造假

  隨著霧霾籠罩,近日,天津、河南、河北、山東等多個區域發佈重污染天氣預警,其中河南、河北、山東等區域發佈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並啟動Ⅱ級響應。

  而就在唐山市已啟動重污染天氣Ⅱ級應急響應期間,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行3月11日赴河北省唐山市檢查,發現四家鋼鐵企業仍高負荷生産,未落實相應減排要求,並普遍存在生産記錄造假問題。有的甚至互相通風報信、刪除生産記錄應對檢查......當天,生態環境部公佈了上述鋼鐵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情況,黃潤秋表示,對環境違法行為尤其是弄虛作假行為,要以零容忍態度堅決依法查處,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機關,依法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對此,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氣象條件不受人控制,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減少排放。不僅僅北京市要做到,整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乃至城市都需要共同識別源頭,推進減排。

  “所有空氣污染問題,最終都涉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産業結構的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把三大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馬軍説,人們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成效應該客觀認識,相對於2011年至2015年的霧霾嚴重時期,如今治霾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此前撰文表示,2013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2019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了20%,重點區域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顯著增強。

  京津冀霧霾天氣15日起逐漸消散

  ——強勁冷空氣起清掃作用

  中央氣象台日前發佈,預計從15日開始,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氣將逐漸減弱消散。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在14日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分析,15日京津冀地區氣象好轉主要受偏北氣流冷空氣影響,在幹冷空氣作用下,持續數日的霧霾天氣會自北向南減弱消散。其中,15日有明顯消散作用,16日空氣質量也整體較好。伴隨著冷空氣過去,17~18日空氣質量可能回調,但目前看,19~20日前後還有一股比較明顯的冷空氣影響,所以春季整體天氣變化還是比較頻繁的。

  “目前對於霧霾的清掃,主要還是靠有利的氣象條件,比如大風天氣。”馬軍談到,北京周邊的區域排放強度依然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就會造成空氣質量的下降。而一旦遭遇不利的氣象條件,就會導致重污染天氣。而下週一(15日)北京地區將迎來的強勁冷空氣,會帶來五級以上的北風,對持續一週的霧霾形成強有力的清理作用。

  口罩天天戴,能不能防霧霾?

  ——建議戴N95等專業防護口罩

  馬軍表示,對於預防PM2.5,日常戴的口罩幾乎沒有任何防護作用,建議戴N95等專業防護口罩。

  他稱,霧霾對人體呼吸系統有一定影響,比如鼻炎、支氣管炎、哮喘這類基礎病患者,在霧霾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呼吸疾病的多發。另外,對於兒童、老人等群體也會有一些影響。所以在出現霧霾天時,需要按照污染的級別逐級降低戶外活動的頻次和強度。

  霧霾天,是要門窗緊閉,還是保持開窗通風?張碧輝認為,要具體分析室內情況。如果室內剛裝修,建議保持適量通風;如果沒有明顯污染源,一般來説,室內的PM2.5含量還是要比室外少。所以霧霾天氣最好還是關好窗戶,有條件的,打開空氣凈化裝置。

  知識延展:霧+霾≠霧霾?

  根據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介紹,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滴的尺寸在3~100微米之間,肉眼可見,色澤為乳白色。它常常出現在高山、海濱、鄉村等。

  霾是指大量極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形成霾的細小顆粒物尺寸大多小于1微米,肉眼很難看見。

  二者既然是不同概念,為何又被一起提及呢?

  張碧輝表示,一般出現霧或者霾時,天氣的濕度都會相對高一點,所以就會造成低能見度。它既有霧的水滴粒子作用,也有霾的小粒徑氣溶膠的作用,所以説這種低能見度是兩種粒子的共同作用。若要嚴格界定到底是霧還是霾,還是看影響低能見度的主導因素是由誰決定。

  “霧和霾是有區分的,但是又不能完全區分開。”馬軍解釋道,比如濕度高的霧天,如果同時也有較高濃度的霾塵,顆粒物因吸濕而形成更強消光性,能見度也會進一步下降,加重陰霾和大霧的感覺,形成近年來被稱為“霧霾天氣”的現象。(記者梁爽 張佳琪)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