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透過兩會看懂中國式民主何以生機勃勃

2021-03-12 10:11: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既是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政策走向的風向標,也是世界觀察中國民主實踐的重要窗口。

  今年兩會,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與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聚首北京,討論審議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重大提案議案,再次展現了中國式民主的勃勃生機。

  什麼樣的民主才是好民主——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程。西方一些人基於意識形態偏見,把西式民主視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終極形態”,並企圖向全球輸出。但大量事實證明,只有紮根本國土壤、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制度,才最可靠、最管用。

  如果將兩會作為剖析中國民主政治的樣本,就會發現,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行得通,很管用”,在中國治理體系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有適當名額的代表。這些原則早已寫入中國憲法。全國政協委員包含了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等,他們通過協商推薦的民主程序産生,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擔當十分關鍵的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角色。

  這些代表14億中國人參政議政的代表委員,既有官員、企業家、科技教育界人士,也有來自基層的工人、農民,社會角色廣泛多元。這確保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關切都能被帶到最重要的國家議政平臺,進而影響和推動國家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式民主是一種“全過程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産生的。這在兩會上也得到了生動體現。

  根據代表委員的意見,今年兩會擬對政府工作報告作81處修改,擬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作55處修改。可見,兩會絕不是西方一些人所説的什麼“橡皮圖章”,而是真實的民意反映與共識凝聚。由此,“全過程民主”成為中國式民主區別於西方資産階級民主的一個顯著特徵。

  就像不少政治觀察家指出的,民主的形式與效能,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不能顧此失彼。當西方政客津津樂道于“一人一票”的民主形式時,其弊端在現實中卻不斷顯現。比如,政客為競選不擇手段,“金錢政治”大行其道;黨派爭鬥淩駕於公眾利益之上;選民在被蒙蔽的情況下盲目投票,“多數票的民主”反令國家治理陷入困境……近年來,這些政治亂象在西方屢見不鮮,充分暴露了西式民主深層次的矛盾。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則是在中國執政黨領導下,通過各種制度性的安排凝聚共識,形成國家意志和行動,從而實現服務人民利益這一根本目標。正如法國調節學派創始人米歇爾阿列塔指出,經濟和政治行為是否民主,應從其是否有利於人民福祉來判斷,“中國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就是民主”。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穿上才知道。世界民主範式是多元的,各國都有權從實際國情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民主發展道路。而且,民主不能只是口號,而應能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其效果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當外界感嘆中國何以能創造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顯然提供了其中一個重要答案。這套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得到人民擁護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發展的自信與底氣所在,也拓寬了人類追求民主理想的道路,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國際銳評評論員)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