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能有超額收益嗎?投資需量力而行

2020-07-12 10:05:00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上半年以來,受益於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上證指數編制修訂、“北上資金”持續流入等一系列利好,A股市場走出一輪上漲行情,上半年新發基金也明顯好于去年同期——其中不乏單日售罄的100億元規模基金,火爆程度可見一斑。那麼,“爆款”基金一定靠譜嗎?

  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一共有613隻公募基金髮售,累計發行份額9721.89億份——無論從發行數量還是從成立規模來看,基金火爆程度均遠超去年同期。其間不乏100億元規模基金單日售罄的場景,還有“珍貴”品種惜售、限購。這些銷路頗佳的“爆款”基金業績靠譜嗎?

  基金銷售火爆

  上海聯泰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統計顯示,憑藉A股市場的優異表現,今年新成立的100億元規模公募基金共有11隻,主要是權益類産品。

  投投科技旗下聯泰基金金融産品部總監陳東認為,細數這些“爆款”,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爆款基金的打造離不開長期品牌積澱,如此方能獲取投資者信任,基金髮行方集中在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發行的南方成長先鋒,首募規模達321.15億元,成為上半年成立規模最大的基金。二是多數爆款基金具有“明星效應”。例如:南方成長先鋒由績優老將茅煒與新秀王博兩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茅煒是南方基金權益研究部總經理,以成長股投資見長,投資風格穩健。作為新發行基金,南方成長先鋒成為繼嘉實策略增長、興全合宜之後,史上首募規模第三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可見,投資者在選擇新基金認購時,基金經理的“明星效應”與基金公司的“品牌效應”對募集結果影響較為明顯。三是爆款基金的産品設計往往緊跟市場熱點。例如:2018年,隨著權益市場震蕩下行,大批以市場指數、行業指數為跟蹤標的的“工具型”産品募集規模大幅增加;2019年科創板開板,科創主題基金髮行也隨之到達高點,獲得投資者爭相搶購。

  權益類基金銷售火爆的背後,是投資者投資權益市場的熱情高漲,這是否意味著“牛市”的到來?新時代證券分析師樊繼拓認為:“2009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放量大多是市場‘走牛’的反向指標,即在大多數時間裏,公募爆款基金的出現意味著牛市終結或一輪行情走向尾聲。”這主要是由於之前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中的話語權不斷下降,導致每次權益類基金髮行放量均為上漲後期。但也有例外,比如在2015至2018年的熊市與震蕩市中,公募基金業績相比大部分其他産品,包括私募、散戶、遊資等,業績可圈可點。公募基金髮行量不再是滯後指標,而是同步指標。

  也有觀點認為,基金銷售火爆是市場“走牛”的正向指標,即每當爆款基金出現,市場隨之走強。華福證券統計顯示,過去10年,在A股上漲年份裏,股票型基金全部保持上漲;在股市下跌年份,基金有2年保持上漲。具體來看,在2013年的市場走勢中,90%的股票型基金上漲,而股票上漲的數量僅佔比69%;2017年,84%的股票型基金上漲,股票上漲的數量僅為32%;2019年,98%的股票型基金上漲,股票為76%。在爆款基金勝出的7年中,A股多少都上演了結構性行情,因此,“爆款”與牛市有某種正相關聯絡。

  不盲目追求“爆款”

  爆款的意思是賣得好,這背後除了明星基金經理與基金公司品牌效應之外,還與銷售渠道的強力支持密不可分。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01年至今,發行規模超50億份的爆款基金共計209隻。從這200多只爆款基金看,各銷售渠道的支持與配合幫助爆款基金髮售成功是其共有特點之一,其中主要託管于13家銀行,以四大國有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為主。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認為,爆款基金的銷售銀行由於具有旗下網點眾多、客戶資源豐富以及信息傳遞通暢等優勢,在基金代銷上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在銀行大力支持與其他代銷機構的全力配合下,基金産品更易獲得亮眼的銷售業績,從而促使爆款産品成形。由於每只基金産品的代銷渠道差異較大,代銷機構銷量數據較難獲取,因此很難統一歸類。但一般而言,託管銀行會承擔主要承銷職責。

  然而,從近年爆款基金成立後的業績表現看,並非全部熱銷基金均令人滿意。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8年和2019年共成立了12隻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權益類基金,其中有4隻基金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負;6隻為戰略配售基金,成立以來平均收益率為9.57%,均大幅低於同類平均水平。反觀今年成立的10余只權益類100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迄今為止全部獲得正收益。

  爆款基金産品的業績不盡如人意,有諸多原因。劉亦千認為,有的爆款基金募集規模過大,會導致基金經理部分策略失效;有的基金髮行時間點不好,拖累基金産品業績;還有的基金經理頻繁更換,市場熱點發生切換,導致部分行業主題基金業績落後。

  陳東認為,爆款基金往往産生於較為確定的牛市行情中,而縱觀過去幾次牛市,在市場過度樂觀之時,風險也在慢慢浮現。因此,100億元規模的基金熱銷,並不意味著一定有賺錢效應。很多非專業投資者在不了解自身風險偏好與基金特點的情況下,盲目追隨爆款,結果往往可能不及預期。因此,投資者絕不能隨意將爆款基金與理想收益畫上等號,切忌盲目投資。

  選擇基金量力而行

  “爆款”僅僅是一個評價規模與銷售情況的指標,通俗地説,就是基金銷路好。但投資者切記:銷路好、規模大,不等於業績好,更不一定有利於基金經理進行資産配置。

  “理由很簡單,如果是普通規模的基金,基金經理資産配置相對容易,僅需選擇少數‘獨門股’買定離手就好。但若是100億元以上大規模基金,受限于體量巨大,可大規模配置資産有限,不可能僅盯著一兩隻‘獨門股’操作,也不大可能採取單一的投資策略,必然會考慮配置其他類別資産或應用其他策略,這對基金經理的配置技術是較大考驗,也給其維持長期穩定的業績帶來不小壓力。”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説,細數A股歷年權益類基金業績冠軍,往往集中在中小型規模的基金産品中,真正取得規模與業績“雙料冠軍”的産品與基金經理鳳毛麟角。

  劉亦千也認為,投資者應慎重選擇爆款基金産品,理性決定交易時機與持有時期。明星基金經理的歷史業績不能代表在未來能取得超額收益;爆款産品業績差異化明顯,投資者應理性選擇基金,而不能盲目“追星”。此外,投資者不能跟風追隨市場走勢,尤其避免在市場高點非理性購買基金産品。最後,投資者應養成長期跟蹤與持有的良好投資習慣。

  對於基金管理公司來説,應避免過於依賴“造星”策略以及追隨市場熱點。在銷售基金時,需全面展示基金經理業績,更需慎重對待品牌聲譽;監管部門則應當持續加強對基金行業的監管,敦促基金行業合理髮行優質産品,提醒投資者避免非理性搶購爆款基金産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琳)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