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人文學者:《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2020-06-21 09:4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20日在廈門舉行。 楊伏山 攝

  廈大人文學者探秘重建中國傳統文化之起點:《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中國古代‘聖經’是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在20日于廈門舉辦的其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上如是説。

  汪曉雲認為,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誤解,而且這些誤解是根源性。比如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有自己的“聖經”,一説到“聖經”就想當然意味是西方“聖經”。

  在她看來,中國有自己的“聖經”。只不過人們對重建中國傳統文化要從哪個起點建起?這個起點一直被遮蔽,沒有人發現而已。重建中國傳統文化的起點,一定是道,一定是經。而她的新書《一本萬殊》,力圖總結溯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起點,即中國古代文獻典籍與文化現象皆揭示並解釋“聖經”。

分享會現場。 楊伏山 攝

  多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經歷,令她感慨尤深: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困難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既有的被當作常識性的誤解阻礙並束縛著研究者的觀點與視野,也阻礙並束縛著普通民眾的觀點與視野。

  汪曉雲稱,今天人們之所以對傳統文化有很多誤解,也不僅僅是西方文化與學術的影響,更為根本的還是中國文化從開端與起源處就具有隱秘性。

  以中國古代文獻典籍對“聖經”的論述為起點,《一本萬殊》發現中國古代“聖經”為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繼而從語言文字、楹聯匾額、石刻碑銘、繪畫雕塑、寺廟宮觀、山水名勝、戲曲音樂、民俗宗教等種種文化現象中,梳理古代“聖經”《海山經》之遺蹤,揭示“聖經”是中國古代文化之源。

  汪曉雲説,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並非經典中的文字,而是常言俗語,常言俗語才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秘密的鑰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聖經”滲透于各種文化現象中,舉凡方言俗語、文獻典籍、傳説故事、楹聯匾額、石刻碑銘、繪畫雕塑、寺廟宮觀、山水名勝、民俗宗教、人物器物等,無一不含“聖經”之蹤跡、無一不與“聖經”話語相印證。

  與“聖經”話語相比,“聖經”文化更豐富多樣,同時也更隱秘難解。她嘗試將古典文獻解讀與文化現象剖析相結合,對中國古代的“聖經”進行溯源。

  汪曉雲此前著有《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驚人:“崑崙”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為“鎮國寶”》、《一本正經:隱秘的漢語“聖經”〈海山經〉》等書。“《一本萬殊》是我已出書中比較重要的一本,前面四本都是基礎性的研究,這本書帶有總結性。”她説。

  以此“聖經”為基點,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具體體現為口頭文化與書面文化對立統一、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對立統一、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對立統一、北方地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對立統一。

  汪曉雲稱,正是在這樣的整體性與連續性中,中國文化才可謂“博大精深”,“博大”是其廣度,“精深”則是其深度。

  據了解,為了撰寫這些專著,汪曉雲跑了全國許多地方,做了非常多田野調查,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為了中國文化能重現,她除了照顧家庭,幾乎放棄、犧牲了一切,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研究上。

  “我從零開始做研究,有時很孤獨,但必須要堅持。”她説,“把自己獻給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我持續前行的動力。”(完)(記者 楊伏山)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