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安家》引發熱議 圍繞房子買賣編劇六六拋出開放題

2020-03-03 14:13:00來源:文匯報

  《安家》播出一路引發熱議,圍繞房子買賣,編劇六六拋出了開放題——

  在你停不下來的腳步中,什麼才最重要

  黑西裝、白襯衣,頂多一條絲巾點綴,房似錦就挂著工牌開始了新的一天。三口一隻大肉包,對客戶所提要求滿口答應,風塵僕僕中的樣子,和生活裏常見的房産仲介如出一轍。

 

  現實題材大劇《安家》踩著熱騰騰的生活氣開播了。兩周來,這部借輕喜劇風格解構生活的電視劇,人氣也是沸騰的。在東方衛視,該劇以CSM59城平均收視超2.2%穩居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創下兩年來收視新高;在騰訊視頻,18集上線已超13億次播放,拿下網絡視頻平臺的同期榜首。

  房子是家的承載容器,中國人對家的執念,讓《安家》自帶流量。安建導演,六六編劇,孫儷、羅晉領銜主演,這樣的陣容,亦使得作品具有天然關注度。題材和主創的交集中,時隔多年再次執筆“房子那些事兒”的六六,不啻為話題中心。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新劇不斷派生社交媒體熱議之時,六六本人的答案並非單刀直入式的。

  在專訪中,她更想拋出一系列開放題:“什麼才是我們在這個社會生活中,在快節奏、高強度、來不及思考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

  相比“銷售寶典”,更像是職場人的捫心自問

  房似錦,女,安家天下總公司的金字招牌。徐文昌,男,上海老洋房專家,人稱“徐姑姑”。上海靜宜門店,在原生店長徐文昌的“隨緣”賣房、人性化管理下,氛圍一流而業績堪憂。某天,總部一紙調令,專業突出、手段雷霆的房似錦成了這一門店的雙店長之一。故事就從她的“闖入”開始。

  新官上任全程冷面,抓紀律、抓考勤、抓業績、抓著裝,老業務員心生一計,亮出十年賣不出的“跑道房”和看房半年還沒成交的挑剔客戶,名曰“請教”,實則發難。房似錦也不含糊,“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她自比是條“鯰魚”,她的到來打破了店內外的“生態平衡”,也的確刺激了一波業績。從刁鑽戶型到熱炒商鋪,從普通人諱莫如深的“凶宅”到讓人艷羨的大平層,頻頻簽約,平均兩集就能賣出一套房,無怪乎現實裏的房産仲介們每天追劇做筆記。

  作為現實題材創作中的一支名筆,六六想寫的當然不止于“銷售寶典”。她更在意的,是借劇本拋出矛盾,讓觀眾在解構矛盾時審視自我。比如對女主角的評價,立場不同會指向迥異的結果。在管理者看來,房似錦無疑是個能扛重任的優秀員工;普通上班族眼裏,她固然業務能力滿格,但缺乏人情味和生活情趣,讓她活得像個賺錢的機器。又如兩位店長的不同經營之道,歸根結底也是職場法則的某種投射。房似錦一本正經整肅工作紀律,徐文昌彈著尤克裏裏把早會弄成聯歡會——企業文化與KPI孰輕孰重?新店長接二連三把同事手裏老大難的單子兌現成合約——是盤活資源,還是搶單的“吃相”太難看?幫客戶瞞著妻子買房,為滿足買方喜靜的要求而“勸搬”鄰居——這些行為算不算為了業績不擇手段,對買房者的人生負責又算不算道德捆綁?

  能引燃大眾話題,一切得從劇本講起。當年,出品方上海耀客買下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版權,想請六六改編。通常只做原創的六六最初是拒絕的,出品方負責人呂超一番話説動了她,“你寫房子的事情十年了,這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你不覺得可以回顧一下嗎?”六六答應了,條件是,借原版的概念寫自己的戲。“安居和樂業,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它們與幸福密切相關。我作為社會的觀察者,怎樣去書寫中國小人物的大幸福,原版給了我一個視角,以仲介角度看人間百態。”

  房子連著家,更連著人世間摸爬滾打的小人物

  有買賣,就有買賣兩端的人。門店裏人來人往,仲介賣的是房子,連接的卻是一個個具象的家,一本本難念的經。

  海清飾演的宮蓓蓓,人前是職業受人尊敬的醫生。可深夜下班到家,為了不打攪家人,懷著二胎的她,還得躲在廁所裏改論文。換套新房對於他們一家,是實打實的剛需,也關乎著生活中的體面。包子鋪老夫妻也是這座城市的異鄉客。他們起早貪黑,一個包子一個包子攢出畢生積蓄,就是為了能全款給兒子買間婚房,不計較産證上有幾個人的名字。于他們,房子是寄託子孫滿堂的幸福載體,更是讓子孫在大城市裏立足的底氣。在迷信的黃老闆心中,房子牽連著他的時來運轉;在轉投隔壁門店的張先生眼裏,花在房子身上的每一筆錢都得好好計較。

  作為擺渡一套又一套房子的仲介,他們自身經歷也都是“人間真實”的一道道縮影。

  外號“985”的實習業務員魚化龍,名牌大學畢業,卻投身“低門檻”的仲介行業,每天週旋于挑剔的客戶中間。他母親不解,網絡評論裏卻有他的同道中人。為人實誠憨厚的樓山關,“白板”多時,終於開出人生第一單,彈幕裏一片“天道酬勤”的感動。看似油滑精明的王子健,一邊穿著高定西裝、噴專用香水討好客戶,一邊在內心的自我尊嚴裏掙扎不已,有觀眾説“這樣的難,我懂”。看似無所不能的房似錦,人前強悍,人後卻是“房家沒有淹死在井裏的老四,房四井”。今天的識人鑒貌,誰説不是因為從小看人眼色一路長大。就連看似完美的“徐姑姑”,被出軌與“假離婚”的夾擊下,也能看見生活的一地雞毛。

  《安家》裏,太多角色能讓人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有人踏實奮鬥,有人散漫對待一切,有人把眼下當成晉陞的跳板,有人喜歡空想等待奇跡。似乎每個人都在生活的“茍且”和嚮往的“遠方”之間,一邊承受,一邊奮鬥。

  對於劇情引發的那些該不該、能不能的爭論,六六不置可否,“劇本交出去後,它就不再是編劇一個人的故事了”,所有的疑問,全憑觀眾由心。但她分享了房似錦原型的由來,那是劇本採訪時認識的仲介之一。身為負責別墅區買賣的女店長,那姑娘卻與一位上門尋找“最便宜房子”的老人成了忘年交,她喊她“大姑”。只要有時間,女店長就陪大姑找“便宜的房子”,即便於業績無益,她説自己也對宛如親人般的相處時光甘之如飴。

  六六的心裏動了一下,“錢是生活必須的,但比錢更珍貴而且無價的是情義”,所以,女店長成了房似錦的原型。這也是為什麼,當木頭木腦的徒弟樓山關搞砸了最貴的一單,房似錦的人情味卻濃了。她不再嚷嚷“必須開除”,反而捎上一袋早餐以示原諒。與其説是“徐姑姑”把樓山關的難處和盤托出,莫如看成,人與人之間固有的溫柔,其實一直都在。(記者 王 彥)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