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將軍曾生:轉戰東江 揚威南粵

2021-01-18 09:39: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他是一名歸僑,在看到中國人在外受盡欺負,甚至被稱為“劣等人”之後,發誓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振興中華。

  他是一介書生,卻投身革命,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以滿腔熱血主動請纓在東江燃起烽火。

  他是一名將軍,領導的部隊雖然孤懸敵後,且人數不多,但卻被朱德稱為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之一威震南粵,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朱德還指定他作為4位受降代表之一接受日軍投降。

  他是出身深圳的客家人,在改革開放之初,曾為了深圳的改革發展到處奔走。

  他就是歷任東江縱隊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廣州市委第三書記、交通部部長的開國將軍曾生。

 

曾生將軍肖像照

  人物資料:

  曾生,深圳市(原惠陽縣)坪山人。曾參加“一二?九”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學員工友抗日會主席團主席、廣州學生抗日聯合會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11月20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誤抓入獄點燃心中的革命之火

  1910年12月19日,曾生在如今的深圳市坪山新區的一座客家民居式樓房裏呱呱墜地,曾生的父親是澳大利亞的華僑工人,母親則是一位善良純樸的客家婦女。1923年,年僅13歲的曾生被父親接到澳大利亞讀書,在澳大利亞,曾生第一次目睹和感受到了外國人對於中國人的欺辱,曾生將軍之子曾德平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説:“在海外的日子,父親增長了見識,但看到中國人在外受盡欺辱的現狀,也讓他內心開始萌發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志願。”

  1928年,曾生從國外的商科中專畢業,跟隨父母重新回到坪山老家,並考入了中山大學附中。曾德平表示:“父親開始懂事時,正是辛亥革命的時候,所以父親從小就非常崇拜孫中山,也深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響,從小就立志要考上中山大學,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孫中山的革命理念,為實現一個公平的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他回國以後的一個基本的想法。”

 

年輕時的曾生將軍

  曾生在廣州求學時期,中國正處於時局混亂的多事之秋,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廣東軍閥陳濟棠亂抓亂捕,錯把曾生和幾位同學抓捕並關進監獄。而在獄中,共産黨員留在墻上的“打倒軍閥”、“共産主義一定要在中國實現”、“中國共産黨萬歲”等標語,讓曾生了解到了共産主義,並知道了在中國還有這樣一個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解放而奮鬥的黨。

  在被關押了十多天以後,曾生被釋放出來,不久後就升入了中山大學。1935年,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全國各大城市的學生紛紛響應。1936年,曾生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全體學生員工抗日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市民舉行示威大遊行,學生衝擊了阻撓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廣東省教育廳,把教育廳辦公場所砸爛,還拆下了教育廳的牌子。這件事讓曾生聲名鵲起,1948年,曾生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毛澤東還對他説:“你就是那個衝擊了廣東省教育廳的曾生吧?衝得好!”

  1936年,曾生加入中國共産黨,由於衝擊教育廳事件影響非常大,曾生遭到廣東軍閥陳濟棠的通緝,被迫轉移到香港。而即便離開了廣州,曾生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志願,在香港繼續進行革命活動,籌辦“餘閒樂社”組織愛國海員,宣傳抗日並募捐錢物。

  曾德平回憶:“爺爺曾經是外國商船的船員,父親在避難香港時,也曾幹過海員的工作,並創辦了‘中共香港海員工委’,使之成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

  書生抗日揚威南粵戰場

  1938年冬,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企圖將華南收入囊中。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香港八路軍辦事處主任廖承志開始組建南方敵後抗日武裝,曾生主動請纓從香港回到東江地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曾德平回憶到:“接到指示之後,廖承志找到了我父親和吳有恒佈置任務,當時父親説現在要回到東江去打遊擊,我是客家人,之前也在東江地區進行過抗日宣傳,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我去更合適。”

  就這樣,從沒當過兵打過仗的書生曾生,擔負起了在東江地區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使命,帶著從香港發動的百餘名共産黨員、進步青年和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坪山,組建了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扛起了抗日大旗。

  遊擊總隊成立時,一無武器二無軍餉,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為了解決部隊的燃眉之急,曾生説服母親將父親留下的幾畝地賣了。曾德平回憶到:“祖母是個十分開明的客家婦女,父親參加那麼多的抗日救亡運動,祖母都沒有反對過,一直都默默的支持,但在當時她還是有自己的顧慮,畢竟全家人都靠這幾畝地生活,但我父親慢慢地説服了她,給她講日本人的種種暴行,告訴她如果不把日本人趕走,我們留著這幾畝地也沒有用,日本人來了我們就得跑,所以最後祖母也是非常的深明大義,儘管有實際的困難,也沒有阻止父親。”

  在曾生的帶領下,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在惠(陽)、寶(安)沿海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遊擊隊以坪山為基地,與其他遊擊隊互相配合,並肩戰鬥,初步打開了東江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局面。

東江縱隊油畫

  香港大營救救出800多名各界人士

  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封鎖香港至九龍的交通線,對抗日愛國人士進行大搜捕。形勢危急之下,由中共中央部署的省港大營救迅速秘密展開,將遭到國民黨當局政治迫害而聚居於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搶救出來轉入後方。時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長的曾生,在接到香港八路軍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的指示後,迅速派出一支精幹的隊伍到香港去協助進行搶救工作,自己則留在白石龍村,負責接待工作。第一批到達白石龍教堂的文化界人士包括鄒韜奮、茅盾、梁漱溟、千家駒等五十余人,把村裏的小教堂都住滿了。

  茅盾後來在《脫險雜記》中這樣描寫自己見到的曾生將軍:中等身材、方臉、光頭,穿一身黑布唐裝,褲管塞在襪統子裏,腳上是橡膠底跑鞋。他能説普通話,聲調緩慢而沉著……他雖然是遊擊隊司令員了,一舉一動依然是書生風度。

  經過六個月的營救,在黨的指揮下,遊擊隊從香港搶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800多人,同時,還有100多名國際友人也在我黨和遊擊隊的幫助下脫離險境,在國內外産生了巨大影響。

  鄒韜奮在轉移內地前,還為曾生題詞留念:“保衛祖國,為民先鋒。”

鄒韜奮題詞

  率領“東縱”威震敵後 成為抗日中流砥柱

  1940年10月初,曾生帶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東江縱隊前身)挺進東莞大嶺山區,創建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據《東江縱隊志》記載,1941年6月10日夜,日軍長瀨大隊400余人傾巢而出,兵分兩路秘密向百花洞進軍,企圖消滅抗日遊擊隊。曾生率領的遊擊隊利用東莞大嶺山百花洞的有利地形,與日偽軍打了一場阻擊圍殲戰,共斃傷日軍50余人。這場戰鬥中,敵大隊長長瀨被擊斃,以至於廣州日軍頭子哀嘆:“這是進攻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

  多年戰火的洗禮,曾生這位書生已經成長為一名讓敵人膽寒的抗日名將,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在他的指揮下,東江縱隊在南粵積極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先後作戰1400多次,殲敵9000余人,部隊發展到1.1萬人,武裝民兵1.2萬人,牽制了日軍的大量兵力,為華南敵後抗戰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5年,朱德總司令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15日,曾生被朱德總司令指定為華南抗日縱隊代表,接受在粵日軍投降。

  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十大元帥和一批將軍,曾生被授予少將軍銜。

東江縱隊雕塑

  回到家鄉 傾盡心力建設南粵

  1960年,曾生將軍從南海艦隊回到地方工作,擔任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主管廣東省國防、外事和統戰工作及廣州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和市政建設。在任期間,曾生將軍在首要考慮老百姓吃飯問題的同時,還辦了幾件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大事,如水上居民遷陸和改造木屋區、愛群大廈的擴建和廣州賓館的興建、整頓改造珠江兩岸、整治改造和建設道路交通設施、白雲機場擴建工程、新火車站的建設、廣州電視塔和地下工程即人防第九號工程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其中由曾生將軍主抓的東深供水工程既解決了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又使寶安等地10多萬畝農田免除了旱患。曾德平回憶:“父親從部隊回到地方以後,工作上千頭萬緒,忙到連吃飯都像打仗一樣,母親算好父親回來的時間準備好飯菜,父親回來之後三口兩口吃完了又出去工作了,工作壓力也大,因為用腦過度還掉光了頭髮,被稱為‘光頭市長’,在父親最困難的時候,晚上經常失眠,有時候會坐在樓梯口靠唱客家山歌來緩解自己的工作壓力。”

曾生將軍(左一)視察東深供水工程

  1975年,時任交通部長的曾生將軍,同時兼任著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的董事長,他提議由袁庚擔任常務副董事長,主持招商局的日常工作。在改革開放初期,他堅決支持自己的老部下袁庚創建蛇口工業區,時常到工業區關心和幫助建設者們。曾生將軍的秘書、曾先後在他身邊工作了8年的陳小平回憶起這段歲月時説:“曾老在蛇口工業區傾注了全部心血,我曾三次陪同曾老前往蛇口工業區視察,迄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每當來到蛇口,他老人家首先直奔的地方就是施工工地、職工宿舍和職工食堂,關注職工的生活。他的心思都投放在工業區的發展藍圖上。”

  曾德平回憶:“當時建設蛇口,父親和袁庚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時父親既要做好交通部的工作,又要為蛇口工業區的事情忙碌,為了更好地支持蛇口工業區的工作,父親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設立了辦公室,以方便處理蛇口這邊的問題以及和廣東省委進行溝通協調。”

  在曾生和袁庚的努力下,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創建工業區,開啟了“蛇口模式”,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率先對外開放的窗口。蛇口工業區計劃的實施,是建立特區的前奏,也是曾生將軍為家鄉、為改革開放作出的貢獻。

  1995年11月20日,曾生將軍在廣州逝世,遵照他的遺願,骨灰安放在了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