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古老”的場館滑“最美”的冰

2021-04-07 10:2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6日電(記者丁文嫻、張寒、李嘉)“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正分散于北京市內5個場館舉行,其中“年紀最大”的首都體育館承接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項目的比賽。擁有53年曆史的老場館經歷改造煥發新顏。

  首體建成于1968年,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體育場館,中國首座人工室內冰場也在這裡誕生。首體舉辦過1981年冰球世錦賽,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排球比賽舉辦地。明年冬奧會期間,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項目的14枚金牌將在這裡決出。為適應冬奧會辦賽要求,首體進行了場館改造,在“最古老”的場館打造“最美”的冰。

  灰黃的墻面,方正的矩形外觀,從外表看,改造後的首體與以前變化並不大。其實,“修舊如舊”正是改造的特色之一。不僅場館外觀延續經典,南側觀眾出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臺階也原樣保留。

  內部則別有洞天。用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主任丁東的話來説:“老場館,新變化,高科技。”

  走進場館,第一感受是“暖和”。改造後,場內始終保持恒溫恒濕。冰場溫度16攝氏度,相對濕度35%,風速小于0.2米/秒。場內空調、通風、除濕、暖氣4個系統協調運行,不斷進行熱能轉換。

  場內增加了專業燈光照明系統,分短道和花滑兩個項目,每個項目再分專業訓練和國際比賽兩種模式,每個模式又分高清轉播和一般轉播兩檔。場館頂部是一塊1360平方米的天幕。丁東介紹,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視頻顯示系統,可以與東西端屏、四週環屏互動烘托現場氣氛,提升觀賽體驗。

  座椅的數量也有變化,由原來的18000座調整到15000座,增加了80個無障礙觀眾座席。“老場館的大框架不能變,它已經屬於現代建築文物,同時為了增加觀眾觀賽的舒適度,我們在原有基礎上把座椅加寬,讓觀眾觀賽更加舒適。”丁東解釋。

  在制冰方面,北京冬奧會大規模應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而首塊應用該技術製作的冰面即誕生在首體。首體預計每年因此節省100多萬度電,節能率可達50%。

  煥然一新的首體得到了運動員們的稱讚。獲得短道速滑業餘組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的北京一隊小隊員龐斯予賽後非常激動:“場館很好,冰面很平整,冬奧場館果然不一般!”冰舞組合盧妤/張陳航也説:“跟平時訓練的冰有一些差別,腳感不太一樣,感覺這個冰特別牛!”

  “記者、運動員、工作人員,大家走進來以後,聽到這裡的音響,看到嶄新的場館,確實感到很興奮。希望運動員能在改造後的首都體育館,創造自己最好的成績。”丁東説。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