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杜甫有手機……藝術家、學者跨界開腦洞 探討文化科技“流動的邊界”

2020-11-29 09:1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北京11月29日消息(記者張瑜瑜)27日晚,為期三天的《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在騰訊北京總部落下帷幕,費俊、林俊廷、洪強等跨界藝術家展示了藝術科技的代表作,李敬澤、王石、阿來、韓啟德、饒毅等10余位來自文化、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在26日舉辦的騰雲峰會上,探討了文化與科技間“流動的邊界”。

騰雲峰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科技文化創作:如果杜甫有手機?

  “如果杜甫有手機,那他1/4的詩估計就沒有創作空間了。”在26日由騰訊社會研究舉辦的第五屆騰雲峰會現場,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拋出了這個腦洞大開的話題。“如果有手機,杜甫就能隨時跟好友微信視頻聊天,打破時空的阻隔,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些詩句就可能不存在了……”科技發展正改變著世界的聯結方式,也對文化創作提出了新的思考。李敬澤在接受專訪時指出,“比如在古代,表達的是遠隔千山萬水而十幾年不相見的人互相思念的那種情感,而現在,在一個我們隨時都可以視頻、微信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到底是怎麼樣,則依然是作家需要思考的話題。一個好的作家,應當在每一種特定的社會情境下,皆能對人類複雜而深沉的情感、人類的境遇作出敏感而有力的表達。”

  另一方面,科技也正改變著文化創作的環境。李敬澤坦言,自己親歷了從手寫到依賴電腦的創作方式的轉變。“過去兩三千年,大家都是手寫,而現在作家面對的是一個多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的傳播和創作環境,作為一個寫作者一個生産者來講,其實已經面臨著它的生産條件的巨大改變。”而這一觀點,也在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的峰會致辭中得到了例證,疫情期間,科技推動文化創作打破了時空的邊界。程武指出,疫情期間人們自發通過社交媒體展開連接: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自家的書房、客廳通過視頻完成表演,組織音樂會;在國內,騰訊微視和央視共同發起了“同心戰疫”系列短視頻活動,最終創造出26萬條加油短視頻,播放量超10億次,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借助科技力量 文化交流産生新的可能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王石指出,“科技的發展對文化交流是有促進作用的,經過疫情越能看到這種傳播本身對於文化交流的力量。”疫情期間,借助科技的力量,文化交流得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我們能看到很多國外的藝術作品,通過互聯網傳播,同時這也讓我們反思,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時空而被欣賞,究其本源還是因為內容好,也就是説對文化藝術作品要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他也透露了一個好消息,由文促會傾注26年心血、幾代人共同完成的新白話文版《二十四史》即將完成,“它表達了當代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看法”。王石認為,這套書將為學界和大眾提供一種認識歷史的工具。

展覽現場 作品“情緒幾何2.0” 攝影 張瑜瑜

  在《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現場,藝術家費俊的作品“情緒幾何2.0”前駐足了不少觀眾。“觀眾把手伸入到暗箱中,觸摸幾何模型,觸摸的情緒就會通過心率等數據採集設備記錄下來,然後由自動粉筆機械裝置繪製出因人而異的情緒化幾何圖形。”費俊介紹,這個藝術作品是由他和數學家許晨陽、心理學家劉正奎跨學科合作而完成的,“也正是通過科技藝術的跨界交流,拓展了各自領域的新的可能。”

  文化與科技融合才有美好未來

  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文科教授葛劍雄今年擔任了《王者榮耀》的學術顧問,在他看來,近年來強調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對外傳播時同樣需要轉化為産品、服務。“包括遊戲在內,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更有利於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不同角色有不同表達方式,理應共融共通、互相理解。”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總結,網絡文學從個人表達逐漸衍變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正凸顯了“文化+科技”的力量。他透露,恭王府博物館正在跟騰訊合作,未來將會用全新的科技形式去呈現歷史文化,“通過文化的力量和需求,反向來促進科技的進步,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文化+科技”的一種期望。”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表示,騰訊的諸多新文創探索,諸如邀請歷史學家共創《王者榮耀》與三國文化融合的新版本,以及“雲遊敦煌”等憑藉新媒體技術的文創産品,都一如既往地展現出科技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可能性。“只有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共創,才能催生美的萌芽,為世界帶來希望和力量。”

  “科學在改變世界同時,也在改變乃至顛覆自己。科學需要人文駕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總結“科學,毫無疑問需要人文的駕馭;而科學與文化,終將戰勝愚昧與區隔。”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