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同祭孔 2020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圓滿落幕

2020-10-29 12:10: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10月29日消息(記者 呂葉松)10月28日,2020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在同安孔廟舉行。海峽兩岸嘉賓聚首同安,共同見證了一場莊嚴古樸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節以“儒行兩岸鑒照未來”為主題,通過線上直播、線下活動的方式,推動兩岸交流、共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截至昨日下午,超過12萬名觀眾在線收看了活動。

  

    古禮祭祀,傳承中華文化

  當日上午9點,隨著莊嚴的鐘鼓樂聲響起,最有特色的環節之一——釋奠禮開始了。主祭人和陪祭人肅立在大成殿外,向至聖先師行九鞠躬作揖禮和獻太牢、祝文、爵、帛之禮;來自同安東海學院的36名學生,穿上漢服,右手執羽,左手執,獻上六佾之舞。

  隨後,舉行了開筆禮和成人禮。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的學生代表依次就位,專家老師為其開筆點睛,並手把手教孩子們寫下“人”字。第二外國語學校的學生代表們向至聖先師行拜謁之禮,齊聲誦讀《論語》,表達對孔聖人的尊敬。在現場,孩子們還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孔廟紅袋”,裏面裝有芹菜、蔥和蛋,寓意勤勞聰慧、展翅高飛。

  高朋滿座,暢談海絲之路

  下午3點,一場以“傳承發展古同安在海絲視域下的獨特作用”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在廈門(同安)朱子書院舉行。兩岸專家學者通過線上連線與直播的方式,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思想碰撞。活動當中還穿插“銀城詩社”唐詩吟誦和非遺傳承節目南音表演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説,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古同安走出去的不僅有人,還有物品、信俗等。可以説,海絲之路不僅是同安先民向外開拓之路,也是他們回鄉尋根之路。千百年來,這條路上留下了無數古同安先民動人心魄的傳奇。當下探討這條路,就是希望沿著這條路,挖掘出更豐富的同安歷史,傳承這條路上古同安先民們所展現出的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精神,讓我們繼續走好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台灣省姓氏研究會顧問陳美桂認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台灣人民的生活習慣、民俗信仰、俚語方言都與閩南地區十分相似,同安的許多地名在台灣都能找到,顯而易見,我們正是從這邊走出去的。

  鏈結:廈門(同安孔廟

  同安孔廟(文廟)是廈門現存唯一的文廟建築和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築,是古同安文教昌明的標誌,也是歷代地方官祭祀孔子的場所。

  五代後唐時期,同安首任縣令陳洪濟在登龍坊創建儒學,這是同安縣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學校,也是同安孔廟的前身。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孔廟遷至今址,歷經興廢,現存主體建築為清代乾隆三十二年重建的規制。

  同安孔廟在建築手法上流露出了福建和閩南地區傳統建築的地域特色。主體建築大成殿為重檐歇山式,鬥拱飛檐。有8根圓形石柱支撐物架,石柱柱鬥造型奇特,其底部為方形,中部八角,每面採用壺門樣式,上部為瓜瓣圓錐形,這種柱鬥係五代孔廟始建遺留的原件,其造型在省內絕無僅有。

  同安孔廟收藏著歷代石質文物有500多件,被譽為“同安兵馬俑”,是二十世紀80年代普查文物時發現並徵集而來的。文物種類多,有文武翁仲、鎮橋石將軍、乾隆御賜“萱壽延祺”聖匾,馬、虎、獅、麒麟等石像生,官府告示碑、鄉規民約碑、先民生産工具等,反映了古同安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民俗等多個方面。

  如今,同安孔廟不僅承擔著博物館的功能,還承擔著延續文脈的歷史功能。2009年9月26日,同安孔廟舉辦了首次孔子文化節,海峽兩岸攜手共祭先賢,將文物本體的物質性保護,與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非物質性保護結合,活態傳承文脈,“海峽兩岸同祭孔”這一文化品牌日益響亮。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