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戰略要求。2020-12-2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今年,我國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不誤農時抓生産,克服疫情和汛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抗災奪豐收,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今年相對嚴峻的形勢下,克服困難取得豐收十分不易。中國之聲中國經濟年終特別報道《非凡2020》,28日推出《經濟壓艙石 社會穩定器》。
黑龍江省綏化市綏勝鎮正白四村,早上天還沒亮,收糧企業的脫粒機已經開始工作。今年,村民項洪春家種的玉米大豐收,又趕上了好行情。
項洪春:現在看産量這一塊,5坰多地打出60多噸差不多,這麼一算價位還高,比去年強多了。
豐收的歡歌不僅唱響在肥沃的黑土地,黃淮海地區今年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水稻收割時節,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岳張集鎮種糧大戶徐懷彪駕駛收割機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飽滿的稻穗從收割機中傾瀉而下,鋪出一片金黃的地毯。
徐懷彪:雨情不好我們實時地抓緊時間進行田間管理施藥,所以我們今年産量大豐收。與去年相比,畝産大概增收1-200斤。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糧食生産再獲豐收。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感嘆,今年對農業來説並非一個好年景,獲得豐收實屬不易。
劉莉華:我們先後經歷了多個關口。春耕備耕的時候過了“新冠疫情關”,南方水稻雙搶時過了“洪澇關”,在東北秋收之前又過了“颱風關”,還過了草地貪夜蛾等“病蟲關”,多發頻發的災害對糧食生産確實面臨著多重挑戰。今年獲得豐收實屬不易,這是多方力量共同發力的結果。
在全球面臨糧食安全危機的背景下,無論是疫情高峰期還是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産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總體平穩,老百姓碗裏沒有缺糧少肉。供給穩則人心穩。這離不開黨中央對“三農”一貫的高度重視,離不開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離不開各地的堅決高效落實,更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辛勤耕耘。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三丘田算術平均數畝産是911.7公斤。
初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佈,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的晚稻平均畝産為911.7公斤。聽到這一結果,科研團隊的領銜人物袁隆平笑得合不攏嘴。
袁隆平:達到880公斤我就很滿意了,現在超過了900公斤,我非常滿意了。我們下面要進一步把品種、經驗在全省、全國推廣開來,為國家的糧食增産作出新的貢獻。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科技中的基礎性核心産業,關乎中國人的飯碗能否端在自己手中。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成為明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保持水稻、小麥等優勢品種的競爭力,縮小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品種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加快少數依賴型的品種選育和國産化的替代,力爭到2025年以企業為主體,基礎工業研究為支撐,産學研用融合的國家種業創新體系基本建立。
今年,各行各業困難重重,而第一産業表現平穩,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突出亮點,出色地發揮了“經濟壓艙石”、“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更好地通過政策、科技、改革來促進農業穩定的發展。相信我國農業明年還是能夠克服種種困難繼續為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的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記者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