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音樂養活自己,這麼難嗎?

2020-01-09 12:41:00來源:新華網
 近來,各大音樂平臺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資金支持音樂人;而在各大音樂論壇中,“想做音樂要不要辭去本職工作”“音樂人如何靠音樂獲得理想收入”成為圓桌討論環節的熱門話題。這不禁讓人發問:音樂人的生存狀況真的這麼差嗎?

  音樂圈中,能成為明星的歌手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默默耕耘的普通音樂人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石。可他們的收入令人擔憂,僅憑線下演出難以維持生計和持續的音樂創作,擁抱互聯網和商業合作成為年輕音樂人的選擇。

  收入低 駐唱所得20年沒變

  馬錚是一位從事印度西塔琴演奏和音樂創作的音樂人,當被問到收入現狀,他回答:“非常悽慘。”

  一般情況下,創作、演出、被聽眾認識是音樂人獲得知名度的必經過程,線下演出是音樂人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不少民謠、搖滾音樂人都是在livehouse中嶄露頭角。但在真正成名之前,音樂人在livehouse的演出幾乎無法帶來收入。“一場演出幾乎賺不到錢,門票錢很少,樂隊幾個人一分就沒什麼了。”馬錚一笑,“這麼説吧,我開車去livehouse演出,要是出來發現停門口的車被貼了條,這場就白唱了。”

  音樂製作人、浙江音樂學院流行音樂系副主任王滔説得更加具體:“1998年我讀大學那會兒,在小型場地或者酒吧唱歌一晚上能賺300元錢,20年過去了,現在杭州酒吧的歌手工資還是這個數字,生活壓力當然很大。”王滔説,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愛好音樂的人都不敢專職從事音樂。

  在網上流傳的一份由中國傳媒大學發佈的《2019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中顯示:絕大多數音樂人仍生存艱難,近半數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全職音樂人僅有12%,近半數非學生音樂人的稅前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能達到1萬元以上的只有9.3%。

  目前,不少平臺開通了打賞或流量分成等功能,確實為音樂人開闢了新的渠道。但打賞是用戶自發行為,難以成為持續性收入。而一位在bilibili視頻網站上傳作品的音樂人透露,流量分成以點播量計算,大概每一百萬點擊量,能拿到三四千塊錢左右,“完全指望打賞或者分成,肯定是活不下來的。”

  成本高 音樂製作開銷大

  當兼職做音樂成為普遍狀態,王滔表達出他的憂慮:“做音樂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非常大,如果不全職做音樂就很難做出好的音樂,音樂人也很難熬出來。”

  最顯而易見的成本就是錢。王滔算了一筆賬,對搖滾樂隊來説,收入來源主要是參加音樂節。“不説那些在《樂隊的夏天》裏火的樂隊,就説大多數沒有太大名氣的樂隊,5個人的樂隊上一次音樂節,一共有一萬元左右的演出費。”假如這些樂隊一年能上四五十場音樂節,那就是50萬元的收入,平均到一個人大約在10萬元左右。

  “可是他們還要拿這些錢做音樂。一首歌的製作需要編曲、錄音、混音,一首歌需要差不多一萬元的製作費,很多時候一萬元都不太夠,這還是在詞曲都是這個音樂人自己寫的情況下,一年10萬元哪夠?”王滔説,除此之外宣傳推廣還需要花錢,“沒有宣傳就沒有人繼續找他們做演出,大多數音樂人的生活還是很艱苦的。”

  時間成本也是音樂人考慮的一大問題。由於馬錚從事西塔琴演奏,這項獨特的樂器讓他有不少機會在綜藝節目和明星演唱會中擔任伴奏,“如果只做一個樂手,我這種小眾樂器面臨的競爭不是很大,收入還是有保障的,但幾乎會用了我所有的時間。”馬錚説,這對一個原創音樂人來説很“可怕”,“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如果我全年都在做樂手,就根本沒有時間創作,如果一直創作,就可能填不飽肚子。”這種情況在音樂圈中非常普遍,被馬錚和他的朋友稱為“成熟的樂手被‘抽幹’”。

  年輕人 擁抱網絡和商業合作

  “如果只是像傳統音樂人一樣白天寫歌、晚上出去唱歌,走紅的幾率不會特別高,收入也很有限。”但王滔發現,不少90後音樂人開始想辦法在互聯網做“網紅”,並通過一些商業合作增加自己的收入。

  他想起浙江音樂學院的幾位學生,四人組成一個組合,在抖音平臺上發佈歌曲,也幫人翻唱推廣。“比如別人創作的詞曲,請她們幾個專業的人來唱,為這首歌做推廣。”王滔説,有時她們也接一些幫人“帶貨”的商業活動,這樣一個月每人平均收入有幾萬元。他還表示,現在音樂院校的學生把音樂當成産業來做,學生中出現不少類似的“網紅”,他們推出歌曲也會彼此推介,互帶流量。

  獨立音樂人過去被看做是一個與商業絕緣的群體,但如今年輕音樂人願意接受商業性的合作。顏人中是一位在網易雲音樂上嶄露頭角的90後音樂人,他剛接手了一個與某瓜子品牌合作的音樂項目。“無論是商業合作還是唱自己的歌,本質上都是音樂。我也唱過遊戲音樂的歌曲,不僅可以嘗試不同的曲風,打遊戲的時候聽到這些歌也覺得很有趣。”顏人中説,他身邊很多年輕音樂人都有商業合作,他對此的態度也是:如果歌曲適合自己,並不排斥。

  在王滔看來,音樂圈的生態隨著互聯網音樂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的發展被改變,音樂人的收入情況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純做線下演出的音樂人比較困難,年輕人願意與新媒體和商業合作,情況會相對好。”王滔説,以往人們看待“網紅”難免有偏見,但現在很多年輕音樂人,比如隔壁老樊、顏人中、陳雪凝都是從網上走出來的,“只要歌唱得好,有什麼問題呢?”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