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隨歷史的真實駛入創作的攻堅期

2020-01-07 10:48:00來源:新華網
 事業與情感接連生變,宋運輝、雷東寶、楊巡各有各的難處。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怎樣有效結合,考量著編劇、導演、演員等一眾主創的接力創作。戲裏戲外,《大江大河2》都進入了攻堅期。

  2020年的待播劇列表裏,這部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正午陽光、SMG尚世影業聯合出品的電視劇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該劇有望於今年四季度與觀眾見面。從2019年11月底開機至今,創作者們扎進浙江寧波一隅,劇組的時空線被拉回到1988年至1993年間,大家不僅復刻當年的場景,更盡力靠近當年人的視界、心跳。

  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大江大河》系列所到之處恰是那些年真實發生過巨變的土地:第一部在安徽涇縣拍攝,第二部轉戰浙江,最終人物的命運與上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城市化進程、工業現代化發展、各种經濟制度的變革等,劇中的故事都能在長三角找到與之呼應的典型案例。從這一角度看,這部現實主義作品取景長三角所感知的,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脈搏,立足長三角所透視的,其實是當代中國的只爭朝夕。

  劇作的價值之一,在於不可置換的時代性

  續集不好做,這在近年的國産劇創作生態裏似乎是默認事實。無論是否原班人馬,一旦踏進同一條河流,都得接受觀眾更高的期待、更為嚴格的打量。《大江大河2》顯見的難題,亦是如何“接住”第一部攢下的高分——《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的小説《大江東去》,2018年12月在東方衛視首播後贏得了高收視、好口碑,並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優秀作品獎、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等重要獎項。

  不過在主創看來,真正的難題與前作無關,只在於第二部的“一劇之本”。“我們想呈現的,不是‘宅鬥’或‘廠鬥’,是跳出了局部矛盾後,專屬於《大江大河》的情節。其中包括一些觀念的碰撞、改革與保守的角力。”製片人侯鴻亮説,《大江大河2》要拆解的難,是如何將藝術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戲劇的矛盾與現實的矛盾做出最有效的結合。

  以主人公的命運為例,宋運輝夫婦的感情出現了危機,雷東寶和楊巡在事業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要重啟人生。如果説劇本要展現人物遭遇的跌宕起伏,要寫得戲劇化一些,都是屬於藝術範疇的技巧;那麼如何讓充滿了戲劇張力的故事“落地生根”,吻合長三角地區在改革浪潮中“走在最前面”的那些人那些事,考驗著劇本對歷史真實的把握。

  換言之,1988年浙江土地上的改革軌跡,既無法與“南巡講話”後的自己重疊,也不可能和同一時間線的上海完全合轍。劇中要呈現的戲劇衝突,應當是那時那地的“限定款”,能暗扣歷史的脈絡,也符合相應場景中人們的心態、眼光。如是“不可置換”的時代性,是現實主義創作給出的命題,也是一部優質劇作的重要價值。

  創作的細部,能照見好劇與好演員的彼此滋養

  進組後不久,王凱就飛去外地領受“中國電視好演員獎”。短短一天半的行程,行李中躺著厚厚的劇本。《大江大河2》,他依舊承擔最大的臺詞量,需要啃下許多化工類專用名詞。更讓人費思量的是揣摩人物心理。用今天的開放眼光去看宋運輝那樣的人,他的開拓意識、進取意識、以及對婚姻伴侶在精神契合度上的需求意識,都是令人讚賞的。但在二三十年前,他那樣的“時髦人”難免遭遇誤解。“反復研讀劇本,用真實的、符合歷史現實的心態去接近人物,這是必修課。”王凱説,好演員與好劇彼此滋養,他和宋運輝互相成就。

  一番演員感悟,何嘗不是劇組所有人的創作心得。

  在寧波的楊爍清瘦了不少,但他飾演的雷東寶卻要在劇中的五年時間裏面演繹人生的大起大落,包括身材。谷底時的清瘦,人到中年後愈見“油膩”,忽胖忽瘦加之許多反季節的拍攝,都為演員製造了肉眼可見的麻煩。“不怕麻煩,倒是怕不真實。”他對記者説,借助今天的服化道來達到“發福”的效果並非萬能,還要加上自己身體與道具的磨合,才能真正還原一個“200多斤胖子”的言行舉止。董子健説,二度進組時他常有種感覺,自己隨著大江大河的奔騰,悄然成長了。比如拍第一部時,他還是不太能拿捏電視劇表演的“熒屏新人”,他對於楊巡的認知也多數停留在“父輩的經歷”。而現在,經過第一部的錘煉,“我好像也跟著走過了楊巡的那幾年,從一個想看更大世界、做更遙遠夢的少年,漸漸成長為一個懂得現實意義的年輕人”。

  還有許多創作的細部,能夠照見好劇與好的創作者之間的相輔相成。比如第一部的導演孔笙這一回擔任監製,但他絕不只是“挂名監製”,劇組開工的日子,從早上八點到午夜零點,都可能是他和《大江大河》在一起的工作時間。比如編劇唐堯,劇本磨了11個月,反復推敲的就是“沒有所謂反派,只有從不同立場出發的觀念相左”。還有劇組向來用心的服化道環節,第二部循例處處體現著細節上的“品控”。在由廠房改建的攝影棚內,既有觀眾感覺親切的“小雷家村村委會”辦公點,也有宋運輝的“家”;大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交時的長三角城鄉風貌,小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幸福摩托,乃至一張手寫的欠條等,都能把人帶回故事發生的那一刻。

  一部觀察改革開放如何推動時代巨輪的作品,有必要真真切切地從大地上萃取迴響。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