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每個環節都是高標準

2019-12-19 09:45:00來源:新華網
 “倘若仍是姑息懈怠,那麼皇上!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臣,渾身顫栗!”國家大劇院與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聯合製作的原創話劇《林則徐》正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每場演出林則徐的這一大段獨白都先聲奪人,讓台下觀眾感受到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愛國精神需要永續傳承,家國情懷需要精品劇目呈現。今年是虎門銷煙180週年,明年是鴉片戰爭180週年,在歲末上演這樣一齣大戲,重塑民族英雄林則徐可謂正逢其時。話劇《林則徐》首演當日,“禁煙英雄林則徐主題展”也在剛剛開放的福州新館開展,位於西城區的福州新館與林則徐淵源頗深,是林則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員籌資購置的同鄉會館。林則徐在京生活的七年,福州新館正是其重要活動場所,此時也是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情懷形成的重要時期。

  為趕在話劇《林則徐》首演當日對外開放,西城區加快福州會館的修復建設,“一館一劇”傳承林則徐精神。活動當天,在劇中飾演林則徐的濮存昕現場朗誦了劇中的精彩段落,令到場嘉賓紛紛感慨:“看著濮老師在展館門前朗誦話劇《林則徐》的臺詞,再看著眼前重新修繕一新的福州新館,似乎回到了林則徐的年代。”

  話劇《林則徐》總策劃之一、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在該劇建組會上談到創作緣起:“我們有責任去傳承林則徐的精神,留下他的寶貴遺産,我也一直想著將林則徐這個人物塑造在舞臺之上,有一次和張和平提起這個夙願,沒想到對方説自己正在和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策劃製作話劇《林則徐》,正因如此,才擦出了國家大劇院與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合作的火花。林則徐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一個重大題材,和這些藝術家們一起重塑林則徐也是國家大劇院的重要責任。”

  在話劇《林則徐》帶動下,福州新館的開幕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得到眾多媒體報道。西城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帆説:“許多住在附近的老鄰居看到電視上的報道後,開館第二天就來這裡參觀了,讓我們這裡的人氣旺了不少。”

  話劇《林則徐》導演王筱通過執導這部戲才熟悉了林則徐。“對我們來説,林則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時候歷史課上學習的概念,但仔細一琢磨會發現,其實除了概念,我們對林則徐一無所知。”為此,王筱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到林則徐的生平經歷和精神世界,“他一個人承擔了鴉片戰爭爆發的所有罪過,被發配伊犁,原本是最應該失意消沉的,可他卻沒有任何怨言,即使被發配到邊疆也時時刻刻憂國憂民,幫當地興修水利,體察邊防。”

  王筱此次是與國家大劇院第一次合作,她表示大劇院是個強大而專業的策劃、製作團隊。而出演過國家大劇院多部製作劇目、國家大劇院戲劇演員隊藝術指導濮存昕,對大劇院也是讚不絕口:“這部戲請的都是‘高人’,各個環節都非常好,大劇院將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讓整部戲一看就很講究。”

  國家大劇院成立12年,《林則徐》是其製作的第91部作品。在大劇院劇目製作部部長韋蘭芬看來,前面90部作品為國家大劇院奠定了良好的創作基礎和口碑,話劇《林則徐》則最大程度體現了國家大劇院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的能力。編劇郭啟宏,導演王筱,主演濮存昕、徐帆、洪濤、郭達、關棟天,作曲趙季平,舞蹈黃豆豆……這樣的豪華陣容在話劇製作中是非常少見的,“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視野更開闊,在劇目製作上也是比對國際話劇潮流,讓話劇製作舞臺表現形式更豐富。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一部能夠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之作,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高標準要求。”

  如果説主創主演們是話劇《林則徐》的面子,那麼在鮮亮的面子之下,裏子也絲毫不遜色,舞美設計、服裝、燈光也都是名家參與、精益求精。該劇採用了一個12度的斜平臺,所有的調度都是在這個斜平臺上完成的,是一種非常極致的設計。而燈光設計也配合整部戲的寫意風格,為整個舞臺營造了一種徐徐打開歷史長卷的感覺。

  《林則徐》服裝造型設計陳同勳曾為電視劇《甄嬛傳》製作服裝,在這部劇裏他不僅遵循了歷史題材的所有程式化內容,還在細節上做了很多加法,比如面料選擇了一種新型面料,肌理和質感比一般面料更為明顯;服裝的顏色採用了數碼印製的工序,幾乎每一件服裝上都有很多精緻刺繡。雖然演出中觀眾不一定能夠發現這些細節,但主創們真心希望用每一個製作細節打動觀眾,體現《林則徐》劇組的誠意。

  短評

  讓舞臺上多一些熟悉的陌生人

  説起林則徐,很多人並不覺得陌生,但細説起來會發現,大部分人除了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這些概念裏的林則徐,對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林則徐其實一無所知。你也許想不到,在話劇《林則徐》之前,這個形象在舞臺上出現的機會並不多。

  觀眾透過這部劇了解了林則徐,發現了一個活生生的林則徐,並在藝術家的詮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力量。我們的民族大概並不缺少英雄,但還是有太多英雄停留在歷史課本裏、扁平的史書裏、概念化的口號裏,如果不能以更形象、更能打動大眾的形式呈現出來,英雄也會變得空洞。

  希望我們的文藝創作者能夠多發現一些我們熟悉的陌生人,讓這些英雄、先烈,以更加有血有肉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讓他們更好地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記者 牛春梅)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