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記憶:接地氣、添底氣、提士氣

2019-12-19 08:54:00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最是韶華留不住。不論你我懷念與否,2019年即將以自己的節奏成為過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五週年。陽春三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希望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如沐春風,備受鼓舞,文化文藝工作者砥礪奮進。

  這一年,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獲獎作品彰顯了近年來文藝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優秀文學作品精選》等總結類圖書出版發行,在2019年文學版圖上記下厚重一筆。

  這一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中華五千年文明再添重磅實錘鐵證。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訴説”回歸文物心聲,北京地鐵“國博專列”帶乘客“穿越”5000年曆史文明長河。

  這一年,《我和我的祖國》“收割”了你我的歡笑與淚水,“破圈”背後,是“我”與祖國共享榮光。內地票房“逆勢翻盤”,比去年提前24天突破600億元,為這個冬天帶來融融暖意。

  凝心聚力,培根鑄魂。一年來,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圓心,以新時代為坐標,創作出一大批紮根人民、謳歌時代的優秀作品,文化文藝事業繪就時代與人民的最美同心圓。

  “組團”發力、精耕細作 影視産業穩中向好

  相關數據顯示,12月6日20時37分許,2019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累計達到600億元,比去年提前了24天,票房大盤“逆勢翻盤”提振了行業信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目前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中,有8部是國産電影,票房佔比高達80%。

  從年初《流浪地球》僅用三天就從激烈的春節檔中脫穎而出,成為2019年第一匹票房“黑馬”,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動畫長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點燃”整個暑期檔,再到《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聯袂打造“史上最強國慶檔”,國産影片“組團”發力,實力詮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電影《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海報。

  大銀幕“燃”,小銀屏“精”。

  6月14日晚,憑藉在《都挺好》中的精彩演繹,倪大紅獲得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電視劇《大江大河》則獲得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改編)、最佳美術等5項大獎,成為本屆白玉蘭獎最大贏家。

  如果説,上半年播出的《都挺好》以及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代表著現實題材電視劇正逐步走向精品化,那麼下半年陸續上演的《偉大的轉折》《在遠方》《光榮時代》《奔騰年代》等似乎預示了優質年代劇、行業劇正在成為新的“風口”。

  這些優秀的現實題材劇作,既有對時代風雲的粗獷勾勒,又有對當下老百姓生活的工筆素描,是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熒屏鏡鑒。現實主義的回歸也成為2019年電視劇市場最鮮明的亮色,讓人們重新看到現實題材的獨特魅力和市場價值。

  2019年,也是文化、演技類綜藝節目做精做細的一年。

  早在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綜藝便成為綜藝圈的一股“清流”。經過兩年的磨礪,電視人在文化領域深耕不輟,《一本好書第二季》《國家寶藏第二季》等在前作基礎上持續發力;圍繞講好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通過“戲劇+影視+綜藝”的形式向傳統經典致敬,並挖掘了其背後的真實印記和精神價值。

  影視市場浮躁之風有所好轉,好演員標準的探討衍生出“評演員”“飆演技”的演技類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演員的品格2》《演技派》《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等演技類綜藝節目雖有“扎堆”之嫌,但至少透過這些節目,觀眾看到了業界回歸影視行業核心價值、開發優秀新人演員的努力和嘗試。

  紮根人民、立足時代 現實主義蔚然成風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週年的賀信中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民族的優秀作品。

  2019年的中國文壇,紮根人民、立足時代的現實主義創作依舊疾風勁吹。

  文學重鎮長篇小説一馬當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進一步引領風向。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主角》等獲獎作品,浸透著當下現實主義創作對時代的關照和對人民的關切,體現著文學創作者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積極探索。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五位獲獎作家在頒獎典禮上合影。中國作家網 王紀國 攝

  文風重要,在其潤物無聲。現實主義創作不僅在線下蔚然成風,網絡作家也不斷拓寬現實題材的創作領域。一年來,網絡文學作品中煉丹修仙、打怪升級的少了,反映社會形態的多了;“霸道總裁”“傻白甜”少了,關注平凡人生的多了……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作家正在逐漸擺脫套路化劇情和模式化人物的桎梏,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現實主義能量,承擔起更大的時代責任。

  今年,多部反映新中國和人民70年奮鬥歷程的重磅叢書出版發行,深刻揭示了新中國70年來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

  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優秀文學作品精選》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亮相,全面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文學成就。

  10月,“新中國七十年七十部長篇小説典藏”叢書出版,用動人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重溫黨和各族人民共同走過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12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集結、規模最大的中國軍旅文學經典作品集《中國軍旅文學經典大系》首發,70卷、700篇作品勾勒出中國軍旅文學的發展史。

  “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等一批獻禮新中國華誕的作品相繼問世……一個個熟悉的故事,一個個飽滿的人物,帶我們重溫70年風雲際會、感悟70年滄桑巨變。

  立足當下,才能聽到時代的濤聲和歷史的迴響;親近人民,才能為人民幸福、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凝心聚力。一年來,文學創作和圖書出版事業為每一個中國人塑像、賦能,唱響了社會主旋律,提振了精氣神兒。

  連接世界、走近群眾 文博事業繼往開來

  2019年,是中華文明再一次向世界“證明自己”的一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産大會)通過審議,將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五千年中華文明進一步得到國際認可。

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現場。國家文物局供圖

  如果説五千年中華文明進一步得到國際認可是文化更加自信的源泉,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則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將繼續激勵和鼓舞每一個中華兒女奔跑追夢。

  2019年,也是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

  2月,美方將近年查獲的361件(套)非法走私入境美國的中國文物藝術品移交中國國家文物局;3月,中國和意大利代表交換關於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9月,中國成功追索流失日本曾伯剋父青銅組器;11月,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舉行……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緊緊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弦,每一次流失文物回歸都凝聚著民心,激昂著力量。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的曾伯剋父銅壺。人民網 韋衍行 攝

  9月,“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是首次對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來自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余件回歸文物,勾勒出流失文物回家之路的壯麗圖卷,文物的回歸擂響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鼓點。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019年,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連接更加緊密的一年。

  5月,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開幕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匯集了亞洲47個國家以及希臘、埃及2個文明古國的400余件組文物,參展國家、文物數量之多及展品精緻程度前所未有,譜寫了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新樂章。

  法國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令世人扼腕。11月6日,中法雙方就開展巴黎聖母院火災後修複合作及兵馬俑保護研究合作達成一致。明年,中國專家將赴現場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工作。雙方的合作不僅對兩國意義重大,也對全世界的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和國際合作交流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積極示範。

  2019年,也是博物館與群眾更加親近的一年。

  11月,國家博物館就把五千年燦爛文明“搬進”了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國博專列”的部分車廂,飾有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紋樣和文物,併為每件藏品配上了生動的釋文。“國博專列”馳騁穿梭于長安街下,隨著光線忽明忽暗,就像載著乘客“穿越”了5000年曆史文明長河。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接近群眾的,也越是充滿活力的。新時代文博事業更加開放包容,也更“接地氣”,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博事業將以更加務實奮進的姿態走向未來。

  文藝是時代的鏡子,也是滋養心田的精神食糧。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夠創造出經得起時代和人民檢驗的優秀作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老百姓的故事,是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當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努力的方向。文化是軟實力,但也很“硬核”,因為它關照的,始終是時代與人民。

編輯:高鶴溪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