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超:回首祖國教育發展,建設中華文化自信

2018-08-21 15:48:00來源:你好台灣網

  回首整個改革開放之後的歷程,海峽兩岸同胞見證了最近20年祖國發展速度之快。台籍教師陳經超回憶:他來大陸共16年,于北京8年,于廈門8年,在大陸工作生活的時間與在台灣的時間差不多。他記得當初與共同來大陸的台灣同學過來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如今大家都很鼓勵。陳老師的親戚們看到大陸的變化,感受到他在大陸發展情況及大陸發展情況,從當初勸他回台灣,而到今天會認為陳老師的選擇是正確的。

  同時,陳經超老師指出,台灣青年來大陸上學分為幾個發展階段,初期為魚龍混雜,後期生源整體素質越來越高。早期,大學聯考失利的同學可能考不上好的學校,甚至根本上考不上大學,大陸有申請制的中醫等專業可以申請,於是就過來大陸上學。這種情況導致兩極分化,生源較差的台灣同學集中在不太好的高校,好的學校台灣同學素質特別好。但是隨著時間變化,申請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大陸學校開始尋求好的生源。在政策支持下,台灣學生可以根據分數申請這邊相對應學校。那從這樣的角度講,大陸對台灣求學青年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更多的是台灣青年也享受到了出臺政策的保護與互惠。

  除了學生視角下教育的發展,當今社會也注重高校師資力量、硬體設施、科研建設的發展,陳老師重點回顧了以上幾方面的發展歷程。對於學生所學的專業領域,各大高校要求越來越高,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提升,這就是很明顯的變化。對於普遍高校而言,老師的素質提高是促進發展的重要條件;對於學生素質和綜合素質都具一定水準的大學,除了老師跟學生之外,學校也應當注重應急設備的配置。陳老師特別強調硬體設備更新是高校最容易實現的部分,但是硬體設施非常重要。以圖書館的建設為例,這種硬體投入為在校師生提供很好的保障。縱觀高校發展,部分國內頂尖大學也開始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中。

  此外,這些頂尖大學同樣在科研建設上做了可觀的貢獻。陳經超老師認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國際化進程中存在本質區別。他指出,與國際接軌更多的是自然科學方面,根本條件是規範是一樣的。而社會科學部分是建立在了解國外發展的同時,得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理論,而不是完全照搬西方模式,結合實際地完善我國發展理論。上述觀點是陳老師認為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本質區別。

  陳經超老師針對建設中華文化自信表達了個人感悟:我們應當重視並響應文化建設,嘗試提出我們的中華文化,或是傳承儒家思想,抑或是承載如今的道德觀。通過建設的過程,共同總結出我國的發展結論,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在台灣的環境中,或許大家也意識到其重要性,但在台灣的環境下很難實現這個目標;反之,大陸有能力也有機會實現。

  我國的發展目標正是習總書記所提到的四個自信,對我們的道路、對我們的制度、對於我們的理論、對於我們的文化都要建立自信!所以我們的準備工作就是按照四個自信,從我們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進行回復,但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國人自己的觀念,不要盲目遵從西方發展方向。我們要從多少角度進行回應,理論結合實際地去探索中華發展道路!(根據7月30日中華之聲《兩岸開講》欄目整理 台籍教師 陳經超)(實習編輯 叢坤)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