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文交流:雖遇逆流 仍具韌性

2021-05-24 13:30:00來源:新華網

  美國電視製片人喬希塞利格這陣子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參加6月底的MIP China國際影視內容高峰論壇線上會議。

  曾12次榮膺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的塞利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中國內容發行商與國際電視頻道和播出平臺的洽談會,“在當下世界有著全新的意義,它既是洽談合作的雙贏平臺,也是坦誠交流的文化橋梁”。

  塞利格曾與中方夥伴聯合出品了不少優秀動畫節目,如與奧飛娛樂合作的《超級飛俠》、與優揚傳媒合作的《豆小鴨》等,後者在美國迪士尼少兒頻道和中國的電視臺播放。

  “有了這樣溝通和合作的橋梁,我們才可以加深彼此了解,減少文化偏見,阻止不實信息傳播,消除不必要的誤解。我們必須牢記的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們有責任攜手引領世界前行。”塞利格説。

  事實上,中美人文交流“一直在線”。作為中美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人文交流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兩國關係增信釋疑的潤滑劑。近幾年,中美人文交流合作雖然遭遇“逆流”,但仍然保持了頑強的韌性和生命力。2020年以來,在新冠疫情陰影下,兩國面對面交流的大門幾乎關閉,但多個基於互聯網的視頻會議平臺卻打開了一扇更寬大的交流之窗。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政治學教授朱志群對此深有同感。日前,他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由前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副校長馮達旋主持的線上對話會,主題是“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有來自新加坡、中國、美國、馬來西亞以及歐洲地區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參與。

  “這幾年類似的線上交流不少,我覺得挺好,當然有時面對面交流可能會更深入,但線上會覆蓋面更廣。”朱志群説,在中美官方交流近年“幾乎沒有的情況下,人文交流更為重要”。

  去年10月,在清華大學與耶魯大學共同主辦的中美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20所中美大學的校長相聚雲端,以“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為主題,共同探討在新形勢下推進兩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強調面對全球化進程的不確定性,中美兩國高校保持學術交流,繼續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中美兩國的教育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相互支持,給兩國關係注入了難得的正能量、暖力量。我是這些故事的見證者,也深為這些故事所感動。”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讚楊新育對新華社記者説。

  此外,在中秋、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來自華盛頓特區、紐約、邁阿密等十余所高校的上百名中美青年藝術家和他們的老師、朋友們攜手推出多場精彩的雲端音樂會,以藝術為紐帶,跨越語言文化隔閡,倡導互助,傳播友愛,給疫情壓力下的觀眾帶去溫暖與安撫。

  線下的故事也很暖心。楊新育説,美國不少高校在及時發聲力挺中美教育交流的同時,還為深受簽證、疫情影響的中國留學生在學習和住宿諸方面予以很多具體幫助。對於無法返校的中國學生和被錄取但未拿到赴美簽證的新生,許多美國大學緊急制定計劃,同意這些學生在其中國合作大學開始秋季學期,按學校要求選擇的課程學分能得到認可。

  “我們兩國都是人類文明大家庭的成員,我們必鬚生活在一起,相互理解,培養同理心。而恰恰是在政治和經濟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文化和音樂交流可以在促進理解、促進和平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美國知名文理學院巴德學院院長萊昂博特斯坦強調,“分歧與競爭不影響兩個偉大的國家和諧共存與合作。”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綠點戰略諮詢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興(英文名丹尼爾賴特)認為,“小球轉動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佳話對兩國關係發展有著重要啟示,美中關係是世界上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需要繼續加強人文交流,為雙邊關係發展夯實基礎。

  唐興指出,目前美中兩國在國家安全、貿易等方面存在分歧,但他相信,“我們兩個偉大國家和人民仍有空間走到一起……我們有很多重要的理由來呵護(兩國)人文交流的空間,我把它叫做‘戰略綠洲’。它很重要,在面臨不同挑戰的時候,它更加重要。”(新華社記者 楊士龍)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