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派互鬥日甚、經濟持續低迷......黎巴嫩為何深陷治理困境

2020-08-10 15:27:00來源:央視網
    貝魯特大爆炸的衝擊波正衝向黎巴嫩政壇。近日,大批黎巴嫩抗議者走上街頭,表達心中的不滿。“你們的黎巴嫩是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旅居美國的“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就洞悉了此後百年黎巴嫩遭受的苦難——教派矛盾依舊、各種衝突不斷。儘管內戰早就結束,但黎巴嫩的政治經濟秩序看上去仍處於艱難的重建中。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近些年,沙特等海灣國家已為“後石油時代”謀劃願景,而對於缺少資源、教派林立的黎巴嫩來説,可以迴旋的餘地實在是顯得有限。有國際學者認為,因為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所以黎巴嫩各派只能不斷地平衡再平衡。

  “有太多利益互相衝突的‘老闆’”

  作為腓尼基文明的故鄉之一,黎巴嫩坐擁地中海交通樞紐的位置,歷史上發達的造船業、航海業和商品貿易,曾經造就了這裡的富庶與繁榮。但近代以來,黎巴嫩的命運變得十分坎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3年11月22日,黎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爆炸發生兩天后,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到訪黎巴嫩,國際媒體的議論是,“當地最大的基督教馬龍派在文化上親近巴黎,法語實際上是僅次於阿拉伯語的第二廣泛使用的語言”。這段與歐洲的特殊關係,讓黎巴嫩在中東國家中開放程度較高,因此也被貼上很多標簽,如常見的“中東的瑞士”“東方小巴黎”“中東金融中心”“中東傳媒中心”等。

  在中東媒體上,黎巴嫩還常常被形容為一個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呈現“馬賽克式”、多元化特徵的“另類”國家。黎巴嫩國土面積僅1萬多平方公里,現有人口600多萬。其中,約54%的黎巴嫩人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德魯茲派佔相對少數;另有約46%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中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等。1975年4月,黎巴嫩主要教派因國家權力分配産生的矛盾激化,引發內戰。1989年10月,捲入內戰的各派在沙特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

  但直到現在,造成黎巴嫩長期不穩定的因素仍與教派矛盾有關。黎巴嫩獨立時確立了特有的“教派分權制”,根據規定:國家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馬龍派出任,總理由遜尼派出任,議長由什葉派出任,軍隊總參謀長由德魯茲派出任。黎巴嫩政治生態呈現出的“馬賽克拼圖”,最初被視為適合黎巴嫩國情,“可以防止宗教失衡和某個黨派勢力過大”。但“教派分權制”容易導致派別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為黎巴嫩埋下了爭端不斷的禍根。

  美聯社近日刊文説,黎巴嫩這種“分配”最高官職的做法,容易滋生任人唯親的現象。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負責研究事務的副總裁馬爾萬穆阿舍爾認為,“黎巴嫩的問題之一是‘腐敗已被民主化’”,“每個教派都有一個受到其控制的經濟行業”。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發生的前一天——8月3日,黎巴嫩外交和僑民部長納綏夫希提向總理哈桑迪亞卜遞交辭呈辭職,成為該國遭受嚴重經濟和金融危機打擊的情況下首位去職的內閣部長。而黎巴嫩本屆政府今年1月21日才組成。希提認為政府的改革缺乏動力,他辭職的原因是:“鋻於缺乏有效的意願來推進國內外一直敦促進行的結構性的、全面的改革,我決定辭職……我擔任這個職務是為了黎巴嫩這個‘老闆’服務,但我在我們的國家發現了多個利益互相衝突的‘老闆’。”

  美聯社8月3日的一篇報道説,“經常在懸崖邊上的黎巴嫩正走向崩潰”——在金融坍塌、機制毀壞、通貨膨脹和貧困人口激增的困擾下,黎巴嫩正以令人恐慌的速度飛快駛向崩潰的臨界點,“作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個曾經的‘多樣化及韌性模範’,黎或將分崩離析”。

  “政治體系不穩定是困擾黎巴嫩發展的長期瓶頸。”埃及政治分析人士侯賽因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黎巴嫩自獨立以來,深陷地緣紛爭,一直未能建立起穩定高效的政治體系。談到黎巴嫩國內教派問題,侯賽因表示,教派多元特徵一方面讓這個面積和人口都不大的國家在文化、藝術、教育、新聞等領域呈現出多元化,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國內政治碎片化,利益集團林立,形成的矛盾較難調和。此外,外部勢力——西方國家以及一些區域國家對黎巴嫩內政的深度介入,也讓黎巴嫩國內政治的平衡更加微妙。在他看來,儘管黎巴嫩仿傚西方建立起選舉制度,但選舉並未帶來善治,相反成為各種勢力固化自身利益,借機“分肥”的工具。

  每次黎巴嫩的內部政治動蕩還會牽扯到鄰近國家,國際媒體總是強調真主黨背後代表的是伊朗,現遜尼派總理所在的政黨代表的是沙特。如俄羅斯《消息報》今年4月21日報道説,沙特和伊朗兩個主要的區域大國在黎巴嫩的戰略利益一直沒有改變,這也是造成該國一直動蕩不斷的原因之一。

  還有美國媒體近日分析説,自內戰結束以來,黎巴嫩就遭受敘利亞的佔領、以色列的侵擾、一輪又一輪的教派鬥爭……“強大的什葉派真主黨——伊朗在上世紀80年代打擊以色列佔領時建立的‘一支代理人軍隊’的存在,導致這個國家必定一直陷入伊朗和沙特搶奪地區霸主地位的爭鬥之中。

  “系統性重建還沒開始”

  內戰結束,黎巴嫩人開始重建家園,但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農業欠發達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數據顯示,黎高達80%的糧食依賴進口,百姓主食面餅的主要原料小麥更是有九成依賴進口。讓卡內基中東中心負責人瑪哈耶西亞感到遺憾的還有:“長期支撐黎巴嫩的支柱——商業自由和作為旅遊與金融服務中心的角色正一一失去,也失去了原有的中産階層。”

  過去15年,黎巴嫩總是處於中東“暴風眼”中。2005年2月,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刺身亡,接下來發生“雪松革命”、敘利亞從黎撤軍、反敘派奪權。2006年,黎以之間爆發戰爭,黎國內派別鬥爭依舊,官員被暗殺事件時有發生,加上貝魯特街頭爆炸案,黎巴嫩安全形勢最緊張時,國際輿論都擔心“黎巴嫩會不會再次發生內戰,會不會成為又一個伊拉克”。敘利亞2011年陷入內戰,又導致上百萬敘難民進入黎巴嫩。

  到黎巴嫩旅遊過的人都很留戀那裏靜謐怡人的風景,也會留意那裏悄然發生的變化。貝魯特曾是中東金融中心,外匯和黃金可自由買賣。《環球時報》記者幾年前去黎巴嫩採訪,出入境時當地對外匯幾乎沒有太多管制,在酒店預訂和市場購買物品等支付環節,美元、歐元、黎巴嫩鎊等各種貨幣同時通用,商家也會根據自己持有的貨幣種類和當日牌價等因素靈活交易。但從去年開始,當地出入境管理部門開始不斷加強外匯管制,市場上的商家也紛紛在交易中堅持收取美元或歐元。與此同時,官方匯率和黑市匯率的差距不停地擴大,銀行不得不出臺多項措施加強控制。去年10月,多家黎國內進口企業發表聯合聲明,指責當地商業銀行外匯短缺導致黎巴嫩鎊貶值。隨後,諸多糧食和燃料進口商要求以美元支付貨款,又引發了餐飲業和加油站的抗議。一場西部地區的秋季山火,使黎巴嫩的資金短缺問題徹底暴露,消防部門的飛機甚至因為“缺錢”而無法進行滅火作業……

  據當地金融機構估算,黎巴嫩的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達到150%,位居世界第三,而青年失業率達到37%,整體失業率為25%。長期的動蕩,也讓黎巴嫩社會有時顯得無序。《環球時報》記者去年3月到貝魯特出差,出了機場就被拉上一輛“黑出租”,到市中心被“宰”了35美元,而正常價格只需要10多個美元。

  《環球時報》記者2018年5月曾赴黎巴嫩採訪議會選舉。這次選舉因受鄰國敘利亞內戰外溢影響,先後在2013年、2014年和2017年三度推遲。據記者觀察,黎巴嫩選民熱情不高,真正參加投票的選民不到50%,原因是一些人認為“投票也改變不了什麼”。法國24新聞臺當時評論稱,低投票率是因為民眾對政治精英不滿,對國家腐敗問題嚴重、經濟發展停滯感到失望。有報道説,黎巴嫩公共基礎設施在1975-1990年內戰後,從未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系統性重建。記者多次入住貝魯特同一家酒店,每次都趕上停電。酒店經理解釋説:“按理説,黎巴嫩人少,耗電量不算太大,整體上應夠用,但我們的管理水平差,才導致動不動就停電。好在酒店裏都有發電機,隨時都能救急。”

  “高素質的人一定能治理好國家”

  來自敘利亞阿勒頗的瓦立德今年36歲,他和全家人2013年為躲避國內戰亂來到鄰國黎巴嫩。黎巴嫩人開始遊行示威後,在貝魯特打零工的瓦立德顯得有些憂心忡忡,他在電話裏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經濟形勢的惡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本就令黎巴嫩不堪重負,沒人知道這次突發的爆炸會把形勢引向什麼地步。我身邊的黎巴嫩人都擔心出現連鎖反應,更大危機或許才剛剛開始。”

  埃及《黎明報》近日的評論也説:“黎巴嫩政壇一團糟,各黨派傾扎和互鬥日甚,經濟又陷入持續的低迷,失業和通膨居高不下,民眾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現在一些人想借港口大爆炸鬧‘廣場革命’,要求總理和總統引咎辭職,黎巴嫩未來的形勢發展令人擔憂。”

  “黎巴嫩正迅速滑向最嚴重的場景:一個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失敗國家。”美國《國會山報》這樣預測黎巴嫩的未來發展。實際上,黎巴嫩人非常看重國家的形象,渴望安定的生活。幾年前,一部名為《國土安全》的美國電視劇把貝魯特描繪成“中東諜都”“暴力溫床”,結果引發黎巴嫩政府,特別是旅遊部門的不滿。他們表示,貝魯特沒有民兵滿街巡邏,相反,城區裏有形形色色的餐館和書店,美劇歪曲了黎巴嫩的國家形象。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折射出黎巴嫩社會和政治的深層次矛盾。”黎巴嫩“數字未來”出版公司總裁哈提卜告訴《環球時報》,在他看來,要追查政府職能機構腐敗和基層領導管理漏洞的問題。談到未來,哈提卜對國家充滿信心。他説,在阿拉伯國家中,黎巴嫩人的文盲率是最低的,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也是最高的,有著這樣高素質的人民,我們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好。

  俄羅斯《消息報》9日援引俄東方學家維亞切斯拉伕馬圖佐夫的話説:“由於需要對政府中職位按教派進行劃分,從而使黎巴嫩的政權體制變成了寡頭體制。因此,黎巴嫩抗議者要求對政治結構進行全面改革,而不只是重新分配政權中的職位。”俄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家阿列克謝薩拉比耶夫表示,黎巴嫩抗議者期待有新的力量掌權。儘管有部分抗議者要求解除真主黨的武裝,但不可否認,真主黨在黎巴嫩有民意基礎,在議會中也有自己的代表,特別是黎巴嫩南部的什葉派都在其控制之下。

  還有中東分析人士認為,黎巴嫩所面臨的困境,需要從兩個層面著手:短期內與國際金融機構達成協定,對公共債務進行重組,緩和金融危機,逐步恢復政府運行能力;長遠來看,探討一次跨教派、跨族群的廣泛協商,推動構建統一、高效的政府運行機制。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