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沙漠旁的兩代“愚公”一片林

2020-09-27 09:0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9月10日,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柯牙,集生態林、經濟林、防風林于一體的防風治沙“綠色屏障”。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75歲的南疆老人依馬木麥麥提回想,30多年前,當他説柯柯牙可以種樹造林,身邊不少人都以為他“勺”(傻)了。

  柯柯牙地處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北側,曾經沙塵蔽日。用依馬木麥麥提的話説就是“大白天都要關窗開燈”。

  史料記載,從清末到民國,當地曾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造林,均因土壤、氣候等因素難以持續。人們無奈地説,這裡是“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植樹老地方”。沙漠更一度距離阿克蘇市城區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決定舉全力改變生態狀況,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修渠引水,平地灌溝。這是漫漫造林路的第一步。

  1987年,曾在塔裏木大學教書多年的依馬木麥麥提到柯柯牙擔任林管站第一任站長;長期教授栽培知識,他肩負起以所學改造自然的重任,那一年才40歲。一同前來的有33名正式職工和另外4名幹部。此外,阿克蘇各級機關幹部、單位員工、學校師生、部隊官兵被動員起來,輪流栽樹。

  “樹栽完,剩下的事就都交給我們。”依馬木麥麥提説,“大家辛辛苦苦栽下的樹苗,要是在我手裏變成了燒火的柴,那我哪有臉見他們?”

  這片地溝壑縱橫、土質板結,鹽鹼度高於國家規定的造林標準數倍,讓樹苗成活,談何容易。要提升成活率,澆水、施肥、管護,一樣都不能放鬆。

  依馬木麥麥提和幾個技術員每天要走二三十公里。路途遙遠,講究不得。累了,就抓雜草和衣服一鋪打個盹;餓了,就取個泡水啃。人手不夠,他拉來16歲的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幫忙看地。

  圖為9月10日,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柯柯牙,75歲的依馬木麥麥提和48歲的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一同説起植樹造林的往事。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當時兒子想去當兵,不願來。妻子也埋怨:“把娃弄去這麼苦的地方,咋受得了。”依馬木麥麥提説,柯柯牙也是鍛鍊人的地方。一句話讓兒子留了下來,一幹就是30多年。“這片林也是我孩子,別人管我不放心。”依馬木麥麥提説。

  最初,樹木成活率約80%;幾個月後,新種植的千余畝樹林,部分片區存活率已經被提升到98%。隨著最困難的前三年過去了,綠化工程初現成效,防風治沙作用初顯。本想幫幾年就走的艾斯卡爾依馬木,捨不得走了。

  隨著“以林養林”的條件成熟,柯柯牙土地被承包給企業、個人管護、經營,防護林開始套種蘋果、紅棗、核桃等經濟林木,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維護成本,同時也讓更多人享受到生態建設的紅利。不少人生活蒸蒸日上。

  統計顯示,柯柯牙綠化工程從1986年開始到2015年結束,造林共計115.3萬畝,累計栽植樹木1337萬株。從高空拍攝的衛星照片中可以明顯看到,隨著時間推移,一片土黃色逐漸“染”為大片綠色,成了阻隔風沙的“綠色屏障”。人進沙退,這裡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

  柯柯牙工程等新疆各地探索出的生態建設路徑,為深受荒漠化困擾的地方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近年,得到顯著改變的還有阿克蘇城區一帶的環境狀況。

  1985年,阿克蘇地區森林覆蓋率為3.35%,2019年已達8.8%;土地鹽鹼化程度大幅降低,沙化受遏制,濕地面積擴大,每年風沙天氣由逾百天降至20天以內,“白天也要常開燈”的情況成為歷史。

  “一想到柯柯牙是我們參與改造的,我就特別自豪。”如今48歲的艾斯卡爾依馬木仍在此從事林業工作,他告訴記者,老職工哪也不想去,和自己栽種的樹熟悉了、親切了,也因為這片林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都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沒人比我們體會更深。”

  “風景好了,旅遊度假村開始建起來,我總帶娃去玩。”艾斯卡爾依馬木説,他和父親常對孩子們提起當年的柯柯牙和參與造林的人們,“好日子就是從這片樹林開始的”。(完)(中新社記者 楊)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