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無紙化:方向對,著急忙慌“一刀切”不對

2019-12-18 15:36:0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近期,我與同事乘高鐵出差時發現,自助取票機前的隊伍比以前更長了。細究發現,以前打印一張票即可報銷,但現在需打印行程單、報銷憑證,難免時間翻倍。志願者解釋稱,“這是高鐵在推無紙化電子客票”。網上隨手一查,不解甚至質疑聲音不斷:“紙多一張,時間翻一倍,哪省了”“車票不印座號,是為了省墨還是考驗記憶力”……

  鐵路部門宣傳稱,電子客票“更加環保與方便新潮”,將原紙質車票承載的旅客運輸合同、乘車、報銷三個憑證功能分離,實現了運輸合同憑證電子化、乘車憑證無紙化、報銷憑證按需提供,進一步提高旅客出行體驗。可以看出,改革目的大致有兩個:一是為乘客提供方便,為窗口減少負擔,直接刷身份證或電子票進站,節省排隊購票取票的時間和精力;二是厲行節約環保,減少票用紙張的資源消耗。

  衣食住行,民生之本。小小一張票據,牽動每個人。試圖讓現代科技融入百姓生活的理念和從“一張紙”做起的環保意識,初衷是好的。然而,不少旅客“不買賬”,還是因為體驗不友好,細節沒到位。

  首先,原有藍色磁介質車票在便利性上有獨特優勢。一張票承擔著看車次、查座位、報銷、退改簽等諸多功能,功能集成本身就是便民。但是,車票“拆解”帶來了新麻煩。改革之後,很多乘客要不停地放下行李、掏出手機翻看車廂號和座位號,還要通過大屏幕查詢檢票口;需報銷的乘客,仍要打印跟原來車票近似材質的藍色憑證作為報銷依據;憑證不顯示座次信息,要確認車廂和座號、要跟“座霸”展開權益鬥爭,得打開App或短信反復確認;如果要拿座位號,則需打印長長的購票信息單,一張紙變成“兩張紙”,資源消耗反變多了。

  其次,車票雖然電子化了,但報銷體系沒有電子化,單邊推進難以實現改革最優效果。不用報銷的乘客,原本就不用打印紙質車票;需要報銷的乘客,現階段還無法跟紙質車票説“再見”。因此,在報銷機制未實現移動化、電子化的前提下,報銷憑據“單飛”意義不大。

  第三,電子客票的基礎,是旅客對智慧手機、購票App、網上銀行等科技産品的嫻熟掌握。某種程度來説,電子客票設置了乘車的技術門檻,提高了部分群體的出行難度。如果購票、乘車、找座位等環節都離不開智慧手機,部分老年群體的出行可能會變得困難重重。

  在推進改革和制定規則時,多些換位思考、多以群眾的切身體驗為標準,才能讓便民真正落地。據最新消息,鋻於旅客意見較大,鐵路部門已在報銷憑證上增加了座位信息。這説明鐵路“開門改革”徵求民意的渠道還是暢通的,希望其他部門推行改革時能吸取教訓,考慮更週到。(王俊祿)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