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書店走新路:“新華書店還可以這麼美!”

2020-01-11 09:1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由日本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新華書店新門店“光的空間”亮相上海虹橋,柔美的光線與層層疊疊的方格共同構造了一幅猶如幻境的場景,大批讀者和遊客紛紛讚嘆:新華書店還可以這麼美!

  的確有那麼幾年,新華書店“走了樣”。書店裏書的空間少了,點讀機、電子詞典甚至電飯煲、電磁爐等雜七雜八的東西越來越多。與曾經的輝煌時期相比,在很多讀者心目中,新華書店作為文化聖地的獨特地位動搖了。

  近幾年,國家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延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華書店抓住契機不斷努力,對傳統門店改造升級,開設無人書店、24小時書店,建城市書房,打造新的文化地標,老品牌迸發出新光芒。

  “人間至味是書店”

  隆冬時節,北京西北郊香山景區,煤廠街上有一座紅色建築,白色三角形點綴其間,沿街一側表單通透,在一片灰頭土臉的低矮門市中格外引人注目。

  改造後的新華書店香山店,以紅葉為主題,與香山景區相映成趣。店面不大,經營面積不到100平方米。進入門店,光線柔和,茶飲飄香,正中擺放了兔爺、蝴蝶標本等文創産品,窗邊裝點著紅葉,書架圍墻而立。

  店裏圖書不多,但主題明確,關於北京風土人情的圖書集中陳列,記者隨手拿起一本《北京的隱秘角落》翻閱。“香山是北京文化的一個地標,很多遊客從香山出來到這裡歇腳,正好可以看看這類書籍。附近居民大多是老北京,也便於他們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其他的書就是滿足周邊老百姓的基本閱讀需求。前段時間遊人多的時候一天銷售額能有三四千元。”香山新華書店工作人員表示。

  浙江新華書店金華市金華書城。浙江新華書店供圖

  下午4時左右,3名小學生結伴進入書店,圍坐在桌前,拿出作業,又找了幾本書,輕聲説笑著。

  “家裏現在沒人,放學就過來了。”其中一個小學生告訴記者,“每天都在這寫作業,天黑才回去。作業少的時候就看看書,沒人趕我們。”

  離店時天色已晚,書店外墻在燈光襯托下,更顯紅葉神韻,照亮香山腳下的煤廠街。

  除了紅葉主題的特色書店外,深扎社區的新華書店還致力於打造城市書房,成為老街坊們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間。北京市西城區新華書店永安路店開在居民樓裏,淺棕紅色墻磚和居民樓墻體相得益彰。

  門店正中,收銀臺旁,咖啡、果汁、茶水、奶茶等十幾種飲品滿足讀者不同的口味需求。門店左側閱讀區,每個座椅旁都配備了充電接口,一名外賣小哥趁著給手機充電正趴在桌子上休息。旁邊的兒童區既有兒童讀本,也有樂高積木等玩具供孩子們玩耍。右側是綜合圖書區,書架間通道寬敞,視野開闊,書架上張貼著當月各類暢銷書榜單。大開本的教輔書平放在中間的陳列區,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

  收銀臺左側的留言板上貼滿了讀者感言:“我好喜歡這裡的書”“果汁太好喝”“繁華世界裏的一處安寧”“人間至味是書店”“老字號走新路,會給人不一樣的feel”……字跡或稚嫩或成熟,言語或調皮或嚴肅,無不表達著對老店新貌的喜愛。

  “這家書店有60多年曆史,跟我年齡差不多大,我是這兒的老讀者了,就愛來這看看書。”一位年長讀者起身離開時告訴記者,“2018年這兒施工,當時以為要關門,還很心疼,沒想到弄得越來越好看了。我的一個老鄰居,現住在海淀,聽説這裡翻新,特意來過兩回。”

  浙江新華書店嘉興市海寧書城的燈彩。浙江新華書店供圖

  讓文化與生活交織

  前些年的許多新華書店可不是這副模樣。

  單一化的經營模式、門店狹窄的通道、古板陳舊的裝潢,曾是多數新華書店的標準面孔。近20年來,隨著網絡書店的競爭、數字閱讀的興起、經營成本的擴張,新華書店等實體書店受到很大衝擊,業務萎縮,嚴重者關張歇業。

  但是無論何時,人們都需要“繁華世界裏的一處安寧”,需要能夠安靜讀書、選書的場所。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新華書店指明發展方向:推動新華書店作為國有實體書店大力發展新興業態,建設綜合性消費體驗中心,形成品牌優勢,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搭乘國家政策的東風,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紛紛響應。北京新華書店2017年起對中小門店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一間間城市書房。香山店和永安路店的改造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的。

  然而,書店的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顏值”和形式上,也絕不是簡單增設咖啡廳、休息區,圖書才是書店的生命之基。

  “以前有讀者反映,知道店裏有這書,但有時候找起來會有困難。”北京新華書店負責人表示。“我們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找出空間佈局和陳列方式上的新思路,調整佈局結構,整合書架和圖書擺放方式,既節約了空間,又突出精品,還增加更多座椅。”北京市新華書店連鎖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秦輝介紹。

  互聯網賦能,帶給讀者更方便、新奇的閱讀體驗。安徽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是最早的一家共享書店。2017年,安徽新華書店推出“智慧書房”手機應用,讀者交納押金後,就可以通過它免費借閱書店所有圖書,還可以寫書評、曬書拍,實現“以書會友”,在閱讀的同時分享心得,傳遞價值。

  “面對網絡銷售和新媒體閱讀給實體書店帶來的衝擊,我們正大力推動全省新華書店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河北省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韓麗璞對記者説,“河北新華搭建‘新華優選’電商平臺,與全省200多家線下門店聯合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推動全省門店智慧書城建設,推出自助售書機,為讀者提供全天候自助服務。”

  融合城市的獨特文化底蘊,打“文化牌”也是關鍵一招。近年來,浙江新華書店投資4億元,對全省近80個中心門店進行特色化改造升級,形成了突出龍泉青瓷文化的麗水書城,展現李清照、艾青等文人風采的金華書城等一批地方特色書店。

  走進海寧書城,海寧特色的巨幅燈彩從穹頂垂下映入眼簾,上面印著徐志摩秀美的詩句,古色古香的原木書架錯落擺放。燈彩、錢塘潮照片、歷史文化名人墻,海寧三大地方文化在新中式建築中完美融合,素雅幽靜,讀者仿佛置身於文化與生活的“聖殿”。

  北京新華書店永安路店內,讀者在選閱書籍。本報記者 康 樸攝

  陪伴一代代讀者成長

  新華書店作為一家有著80餘年歷史的老品牌,變的是外觀和陳設,不變的是為讀者服務的初心。

  1937年4月,延安清涼山,陽光輕灑,春風微拂,一座石窟裏油墨飄香——黨中央機關刊物《解放》週刊發行,標誌著新華書店的誕生。160余種、50萬冊圖書,10種、上百萬冊報刊,這是新華書店誕生後短短3年裏取得的成績,在戰火烽煙的年代及時傳遞了中國共産黨的聲音。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決定,每解放一座城市,就立刻著手開辦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還擔負起發行新字典的重任。1948年10月末,金黃的銀杏葉裝點北平的秋天。魏建功和另外幾位語言文字專家齊聚家中,商量著辦一本新字典,為大眾識字提供方便。世界上最暢銷的工具書——《新華字典》由此誕生。

  新華書店也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的朋友,給他們送去科學文化知識,陪伴他們成長。

  “新華書店曾經在人們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78年,在天津勸業場光明電影院旁有一家新華書店,每天一大早,人們就排起長隊,購買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的世界文學名著。”作家王松對記者回憶説。雖然每天都進貨,但各種圖書還是供不應求,有些讀者連夜排隊,想第一時間買到書,有些讀者要先洗洗手再看書,還有讀者買完書後就包上書皮,妥善保管起來。新華書店成為城市中每天清早最熱鬧的地方。

  “那時候沒有人在書店裏挑挑揀揀,看到什麼就買什麼,能買什麼就買什麼。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前面的一位小夥子拿了好幾本書,結賬時錢不夠了,售貨員讓他挑幾本買,他猶豫了半天也難以抉擇。”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在新華書店買書的場景,王松記憶猶新。

  新華書店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作為中國出版發行業的“國家隊”,新華書店一直擔負著中小學教材的發行工作。每年最酷熱的七八月份和最寒冷的三九天裏,新華書店的職工為了確保“課前到書、人手一冊”,要克服重重困難,戰高溫,鬥嚴寒,風雨無阻,及時把教材送到每一所學校,包括山區、海島、草原以及地震洪澇災區。

  在黨和國家重要文件文獻和政治理論讀物發行工作中,也總有新華書店的身影。為了及時滿足廣大黨員群眾的學習閱讀需要,在全力做好賣場各項工作的同時,各地書店還組織人力深入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院校開展上門徵訂服務。

  80余個春秋,新華書店已經成為一代代國人的集體記憶,無論你是否曾踏入書店的大門,總會用過它發行的教材和字典。在線上購物日益普及的今天,新華書店這個老品牌也在積極應對時代挑戰,以嶄新的形象面向市場,擁抱讀者。(記者 康 樸 張鵬禹)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