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百聞不如一見 中國的務實、自信與從容

2021-03-04 07:55: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3月4日消息 (記者 李展鴻)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3日下午在北京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發佈會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就中國國家形象問題向發言人提問:“兩年前的發佈會上,您談到要改善與世界的溝通,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兩年來,在處理新冠病毒大流行、新疆、香港等問題上持續有一些爭論,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的形象持續下滑,例如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從47%升至73%。請允許我問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出了問題?”

  郭衛民在回答問題時表示:“現在有一些國際民調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評價,情況是多樣的,它涉及到是哪一個民調機構、調查的範圍、調查的具體對象、數據等多種因素影響,情況也是多樣的。剛才你提到中國國家形象下滑,我想原因也是複雜的。有些是因為一些外國民眾對中國不了解,有些則是因為受到了某些反華政客的誤導。大家都能看到,一段時期以來,個別反華政客在疫情、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大肆抹黑,編造謠言,混淆視聽,這對部分美國民眾和西方民眾也産生了消極的影響。”

  郭衛民在答問時還引用了一句中國的俗語:“講到民調,近期也有一些國際獨立的民調機構,他們的民調顯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眾普遍更喜歡中國。中國有一句俗語——百聞不如一見。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參觀訪問,同時我們也加強對外交流、加強對外合作,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好感度也會不斷提升。”

  “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聽別人説一百遍,不如自己看一遍。”中國老百姓經常會説這句話,用來表示無論什麼事,總是要親眼所見或經過親自調查,才能作出靠譜的認識,而不是簡單地聽別人説説就輕易地相信。

  發佈會上,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記者就中國的扶貧標準提出了問題:中國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有人質疑中國現行扶貧標準低於國際貧困標準,也有人認為中國面臨著返貧的挑戰。對此您有何評論?

  郭衛民回答説,我國的脫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標準,從收入上看,高於世界銀行制定的極端貧困標準;我國在脫貧攻堅中還強調“兩不愁、三保障”,目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此外,我國的扶貧成果也包括大量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比如建橋、修路、通電、聯網,這些舉措改變了貧困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打開了他們走向富裕的大門。擺脫貧困的農民們,現在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剛才也説了實際上我們各級政府、各個部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你像解決住房問題,幾百萬人的危舊房改造,包括易地搬遷扶貧要蓋新房,投入很大。政協委員們通過親身參與脫貧攻堅和實地調研,普遍認為中國的脫貧標準質量高、成色純。

  中國的脫貧標準到底如何,咱們百聞不如一見。在發佈會現場,迪拜中阿衛視記者藹霖娜向我們講述了她親身走訪怒江的見聞,她説:“我自己也去過的雲南省怒江,因為我聽説了怒江以前都沒有高速公路,什麼路都沒有,然後老百姓他們出不去啊,生活條件也比較困難我也親自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大的變化,第一是有高速公路,第二是他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是改善了他們的幸福感和滿感都升級了。他們建了學校,給當地的老百姓機會學習,然後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培訓中心,個培訓中心是免費的,可以培養這樣的人才,比如説你怎麼做飯啊培養一個非常好的廚師,然後這個廚師就可以去大的城市或者本地找到工作。還比如説有些老百姓他們在山上,沒有路下不去,現在有這個脫貧項目,他們第一是路通了,所以這些老百姓他們也下去,比如説上課學習工作啊,如果實在是不行的話,他們可以搬到別的地方生活,政府專門創造了這樣的條件,這樣的小區,讓他們在這個小區生活工作。”

  對於參加脫貧攻堅戰的幹部,藹霖娜也談了自己對他們的印象,她説:“我們接觸脫貧的幹部這些工作人員,我覺得他們非常不容易,我非常佩服他們,因為他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創造了一個老百姓非常好的生活環境我真的非常希望給他們點讚,因為他們做了很大的貢獻

  同樣是關於中國脫貧攻堅,有人心存疑問,有人伸指點讚,所以中國人説,百聞不如一見。“百聞不如一見”,體現了中國人“務實”的傳統,反映了中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也透露出新時代的中國人充滿底氣的自信和開放豁達的從容,這句出自《漢書》的典雅成語,這句老百姓常用的通俗話語,通過政協新聞發佈會發言人的聲音,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風骨與中國智慧。

  “百聞不如一見”,以這樣的一份務實、自信與從容,我們相信,如郭衛民所言,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參觀訪問,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