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百年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2021-03-15 10:10:00來源:央視網

  編者按: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

  回望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深刻闡釋百年大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百年系列,與您一起深刻領會。

  

  

  

  【釋義】

  王陽明(1472—1529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書救戴銑等人,得罪了宦官劉瑾,受其迫害,第二年被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完成了“龍場悟道”。他每天講學不輟,並書《教條示龍場諸生》以為訓示。

  諸生,明代指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在教條中,王陽明從“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個方面為諸生立下準則,其中“立志”是最重要的一項。王陽明認為,立志是為學的基礎和前提,“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意思是,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像各種工匠的技藝,也沒有不是靠志向才學成的。他還從反面設喻道:“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志向沒有立定,就像沒有舵的船,沒有嚼子的馬,隨水漂流,任意奔馳,最後到哪才算了結呢?從而高度強調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讀】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産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産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是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産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革命理想高於天。回顧黨的百年曆史,沒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産主義理想的中華兒女,就沒有中國共産黨,也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中國的發展進步。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離不開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只有理想信念堅定,才能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才能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全黨同志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始終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堅定信念、振奮精神、昂揚鬥志,積極行動起來,自覺做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作者 楊立新)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