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科技周,滿載創新再出發

2020-08-21 07:58:00來源:科技日報

  20歲的科技周,滿載創新再出發

  ——寫在全國科技活動周舉辦20週年之際

  “雲遊”青藏高原所,看看冰芯和丹尼索瓦人的化石長啥樣;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掀開世界第二大種質資源庫的神秘面紗;15位院士領銜講解近200堂科學公開課,上線170多部優秀科普微視頻……

  這是2020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的一個縮影。

  “作為歷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一道科普大餐,根據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公眾科學日如約在5月舉辦,不過從線下搬到了‘雲’上。”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近日接受採訪時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主題為“雲遊中科院,暢想新生活”的公眾科學日活動,在全國121個院屬單位舉辦,活動線上內容觀看和閱讀人次超過1億。

  不僅如此,因疫情推遲了3個月的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8月23日正式開啟。不管等多久、以什麼形式呈現,人們對一年一度的科普嘉年華依舊充滿期待。

  用周德進的話來説,“科技週期間,投身科普活動早已成為科研人員浸入骨髓的責任,公眾的積極參與也成了自覺習慣”。

  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迎來20歲生日。20年間,科技周的主題與時俱進,不變的是傳播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的初心。

  “走過20個年頭的全國科技活動周,發展成為公眾參與度最高、範圍覆蓋面最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群眾性科技活動,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技館原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説,政府的全力參與和支持,增加了科學傳播的力度和影響力。

  在李象益看來,20年前舉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標誌著我國在政府推動下,開創了公眾理解科學的新紀元,從單純的科學普及進入公眾與科學家互動的新階段。

  這項由科技部會同中宣部、中國科協等部門聯合主辦的科普盛宴,20年來保持生命力的秘訣何在?

  “20年來,全國科技活動周充滿生命力、影響力、親和力的根本因素,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形成了大聯合大協作、跨行業跨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這也是科技周多年積澱的經驗。”李象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

  比如,我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每年5月的科技周、9月的科普日,在提高公眾科技意識和科學素養方面成效斐然,正是貫徹這一方針政策結下的碩果。

  “美國科學與工程節、英國愛丁堡科學節等大多為民間舉辦,是偏重於專題性的科學活動。”李象益強調,在我國政府大力推動下舉辦的科技周,每年都有一大批貫穿全年的重大科普示範活動在全國開展,如科技列車行活動,把科技送到老少邊窮地區,體現了國家對全民科學普及的重視。

  作為全國科技周的主場活動,北京科技周秉持“政府牽頭、各界行動、全民參與”的大科普理念,北京市政府組織40多個委辦局投身其中。這場全民總動員的科普盛宴爆款頻出,不僅有草根發明走上星光大道,也有將高深的物理學知識塗鴉在井蓋上,更有一票難求的科學之夜活動。

  在李象益看來,科技周能夠歷久彌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緊跟中央部署,抓住了時代主題、社會熱點,年年都有新亮點,每年與時俱進的主題就是例證。

  “科技周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周德進沒想到的是,今年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活動開設的視頻社交媒體相關科學話題,引發了社會公眾參與創作科學視頻的熱潮,科學話題匯聚相關視頻達32萬部,播放總量逾18億人次。

  “這種撬動作用讓人欣喜,科學傳播、科學普及漸漸從政府組織主導,走上了市場化、社會化的道路。”周德進希望未來政府部門增加政策供給,如在國家科技計劃中設立做好科學傳播的指標任務和項目,真正讓高端的科普資源走到老百姓身邊。

  李象益表示,下一個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要再上新臺階,內容上應緊扣科技強國戰略,重視新一輪科技革命內容的傳播;形式上,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採用微視頻、VR、AR等方式,讓科技周在線上線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

  “科技周不僅是在普及科學知識和科技成就,也要注重培育公眾對科學的運用能力。”李象益建議,還要加強向公眾宣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提高公眾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價值觀方面下功夫,使科技周活動更好地為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作出新貢獻。本報記者 劉 垠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