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獻修復技藝有了專屬博物館

2019-12-27 08:17:00來源:新華網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講解員向一名參觀者講解古籍文獻修復知識。新華社發(王曦 攝)

  “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展示紙質文獻修復技藝為主題的文化場館。”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這樣介紹。12月26日上午,一家特殊的博物館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揭牌。它收藏的方向只有一個:紙質文獻修復技藝,又稱古籍文獻修復技藝。

  走進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遊客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有的上手體驗古籍修復工具,有的湊近古籍識閱其中文字。“平時都是在媒體上看古籍修復師的工作,在這裡可以近距離感受這種歷史感。”成都市民曾先生説。

  該博物館發起人彭德泉介紹,我國古籍保護壓力空前,以四川為例,保守估計古籍藏書200萬冊以上。他在實地走訪調查中發現,大量館藏古籍文獻存在霉變、蟲蛀、脆化、鼠嚙、粘連、斷裂等多種形式破損,有的善本古籍渾身蟲洞、有的整套書頁黏成書磚、有的珍貴碑帖全是黑霉……

  此前,彭德泉等人發起成立了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民營古籍修復單位,是國內26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中唯一的民營機構。他們得到了國內多位古籍修復專家的無私傳授。

  彭德泉發現,和修復古籍同等緊急的,是修復技藝的傳承。據介紹,修復古籍需要20多道傳統文化工序,如配紙染紙、配線、配製漿糊、揭書葉、補書葉、補書口、托書葉、齊、壓平、裱書衣書籤、打書眼、訂線等。74歲的彭德泉説,掌握這些技藝的專家大多年歲已高,對古籍修復技藝同樣需要搶救性繼承。他萌生了為古籍修復技藝建立博物館的想法,要為中華古籍保留下修復方法的種子,經多方努力這一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四川大學等多家古籍文獻館藏機構、高校及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一名參觀者拍攝古籍文獻修復師的工作過程。新華社發(王曦 攝)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兩名參觀者在拍攝修復好的古籍文獻。新華社發(王曦 攝)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帶藝匠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一名參觀者在觀看介紹古籍文獻修復流程的展板。新華社發(王曦 攝)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