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避免“失傳”與“誤傳”?

2021-03-08 13: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19)99年去的時候,那是座無虛席。”憶起當年赴台灣表演的情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對中新社記者説,“前年我再去的時候,劇場(觀眾)已經剩百分之四十的人了。”

  歷史長河千年流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曰繼承創新,二曰守正固本,方可避免“失傳”與“誤傳”。

  弘揚傳統文化就像“談戀愛”

  兩會期間提請審查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點與李樹建多年來推廣豫劇的做法不謀而合。

  作為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河南豫劇近年來甚是火爆。除劇目內容貼近生活外,李樹建還將其歸功於表演方式的轉變。古典主義的程式化表演,現實主義的話劇表演,浪漫主義的影視劇表演,都被吸收到今天的豫劇舞臺上。

  另一項轉化則是傳統文化“+”互聯網。去年3月,李樹建在某短視頻平臺開通賬號、做起直播,科普豫劇知識,還把名家名段請進了直播間。有媒體報道稱,首場直播最高觀看用戶超過13萬,累計觀看用戶超過156萬。

  由此而感,李樹建慨嘆,“戲劇人要擁抱互聯網”,傳統文化需要在網絡上培養年輕觀眾。“先在網上跟‘談戀愛’一樣”,等網友對戲曲有所了解、喜愛後,再鼓勵他們“奔現”,走進劇場親身感受優秀傳統藝術的魅力。

  傳統文化“飯圈”?可以有!

  “飯圈”一詞近來頗受關注,這種有組織、有共同追逐目標的粉絲團體,其實並不僅限于當前的流行文化。以相聲為例,粉絲追捧的明星從衣著時尚的“愛豆”變為紙扇長衫的“兄台”,“德雲女孩”就成了“飯圈文化”在傳統藝術領域的代表。

  “人也有‘喜舊厭新’的時候。”李樹建説,特別是在藝術形式多樣、生活節奏快速的今天,對於見慣了時尚的年輕人,傳統藝術反而令人更覺新鮮。

  另一方面,“飯圈文化”的不正之風也應得到整治糾正。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大陳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提出,追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需求,嚴格反對並不科學,關鍵在於正面引導。

  李樹建也認為,許多戲曲明星演出的劇目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意義,應當培養年輕人在傳統藝術領域追星。據此而觀,捧角兒與追捧傳統藝術,二者是分不開的。

  “誤傳”不可取,欲創新須先守正

  防止失傳的同時,傳統藝術更需警惕“誤傳”。若別有用心者借傳統文化之名,行傳銷牟利之實,對於藝術本身、從業者、粉絲觀眾而言,均是百害而無一利。

  全國政協委員、楊氏太極傳人楊振河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有些人想借練功出名,以商業方式推動這種“傳統文化”,做法不可取。“現代人必須回頭看看,古人是怎麼練功夫的。”

  李樹建認為,傳統藝術“火起來”的“根”在於傳統,這是創新發展的基礎。多年前,他就提出“老戲新演、名劇改編”的理念,編排的《蘇武牧羊》便是代表作之一,引入了新疆肚皮舞和流行歌手演唱的《大風歌》,表現形式更加新穎。

  “剛開始也有人不認可,説你這個有點不倫不類,不是豫劇了。”李樹建説,“但是我的唱腔完完全全是地道的豫劇。”

  “借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李樹建指出,要將古老的程式繼承、創新,只有這樣,將來才會有更多人來看戲曲。(完)(中新社記者 李純)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