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潮涌立橋頭》錦繡篇:芳草斜連揚子橋

2019-12-06 10:33:00來源:你好台灣網
 

  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

  穿行在二十四橋旁的畫舫小船,年輕的船娘會一邊搖櫓,一邊吟唱。這是揚州瘦西湖的一道風景,也是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

  揚州不大,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名氣卻很大。來探尋揚州的橋,我早早便認定,應該從水波瀲艷的瘦西湖開始。


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橋梁設計師李文龍

  揚州這個城市的這個名字,記載説是因為水波青揚,所以就叫揚州。它是一個因水而生的一個城市。水多,橋自然也多,為揚州這個古城的一個特色。

  據説智者樂水。水多,漾出的文氣靈秀便多。煙花三月,騎鶴下到多水的揚州,不知會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最美憧憬。而觀揚州水最好的地方,無疑少不了水上的橋頭。

  這座橋是我們揚州市的LOGO,瘦西湖的中心,從高往下俯瞰的感覺像一朵盛開的花。這座橋的特點是亭橋的完美結合,坐在裏面很涼快,遮風擋雨,避暑納涼很舒服。橋基船隻過往還起到分航的作用,小船從兩邊走,大船中間走……

  導遊口中的這座橋,便是堪稱古代橋梁建築典範的五亭橋,又稱蓮花橋。此刻我已離舟登岸,站在了她的橋頭,看岸邊垂柳,看湖水盪漾,感受那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畫境意境。

  導遊:這座橋有若干個橋洞,看你們能不能一眼數得過來?

  遊客:一共有10個吧?

  導遊:不對。

  遊客:橫的也有,豎的也有。

  導遊:一共15個橋孔。《揚州畫舫錄》中是這樣寫的,每當皓月東升的時候,每洞各銜一月,眾月交輝,金色晃漾……


揚州萬福大橋

  這座橋是乾隆皇帝到揚州南巡的時候,揚州鹽商和揚州官方為了迎駕造了這個橋。它有五個亭子,是模倣北海五龍亭的形制,橋身是頤和園的十七孔橋造的,五亭橋橋亭顯得非常輕靈和飄逸,象徵了南方的園林之美,它橋身的厚重和方正又顯示了北方園林之美,所以五亭橋可以説是揚州園林南秀北雄的突出的一個標誌。

  當地人傳開的這個故事如今越説越逼真,可我還是寧願相信,借鑒固然不可少,但五亭橋這座獨特亭橋在建築史上獲取的極高聲譽,更多還應是揚州發達的園林文化、獨特的審美眼光下催生的傑作


揚州萬福大橋

  揚州萬福大橋20日建成通車,該橋橫跨淮河入江水道主河道廖家河,全長664米,主跨188米,是世界首座雙層自式錨式懸索景觀橋……

  兩岸漁船香十里,一行雁影柳千條。憑欄不憶西湖瘦,五嶽遙聽萬福潮。” 2015年建成通車的萬福大橋,是我沿水而尋的又一座揚州的橋。

  對於揚州市民來説,能夠代表這座城市地標性建築,古為五亭橋,今有萬福橋。


揚州五亭橋 

  揚州這個萬福大橋應該來説在揚州是一個形象工程。你看,風景這麼秀麗按照揚州2500年的城市歷史文化,按照古建築物形成的。

  有一句古詩叫千址選索萬福橋,春風明月古揚州,就是給人一個意境的感覺。我們當時做方案設計的時候就從這個意境出發。在整個塔樓閣樓頂部的造型設計的時候,我們是參照了揚州五亭橋傳統建築的構造。希望我們這個橋梁能傳承古代的一些建築風格,反映我們這個城市的一些歷史文化。至於創新的話,我們希望用現代化的橋梁結構形式來承載我們所説的一些元素。我們橋頭堡的基座部分設計原型是青銅鼎的一個造型,會顯得比較穩定和厚重一些。橋梁中部是採用城墻以及箭樓這樣一個概念。頂部我們是倣造一些揚州比較典型的遺存下來的私家園林裏房屋建築,鬥拱、屋檐、筒瓦屋面這些裝飾細節來反映我們揚州的一些園林文化。

  揚州建橋風格的獨到與堅守,讓五亭橋的南秀北雄,一樣在萬福橋上再現,這其實也正是揚州文化的傳承,或者如當地人説,萬福橋依然保有了濃濃的揚州味兒

  我覺得萬福大橋這個揚州味體現的就是可品可賞可鑒,體現了揚州文化兼收並蓄,因為揚州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性的城市,它在地理上處於江北的城市,但在文化上它又屬於江南文化的範疇,所以它的好多建築都是具有南秀北雄這樣一個特質,説明它有包容乃大這樣一個品性。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出萬福大橋它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橋梁,是世界上首座懸索加塔樓的景觀橋,東西塔樓的底座像國外的凱旋門,但是同時它又是一個亭橋的結合,又體現了這樣一個東方的元素,而且它又有點像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樣一個積極的意義。最重要是它已經作為揚州城市這樣一個文化名片就像五亭橋一樣的成為一個地標性建築。

  揚州味兒裏有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也有主動尋求中西合璧、科技創新的新追求;有深入骨子裏的匠心與精緻,也有厚重氣場中的大氣與進取。如果用一座橋映射這個時代揚州的精氣神,我肯定推薦你來萬福大橋。

  從五亭橋,到萬福橋,我們讀出了古代的揚州、今天的揚州,讀出她的秀美精緻與厚重大氣,讀出她的底蘊深厚與奮發進取。

    揚州青年文化學者 朱韞慧:“比如説我們提到五亭橋會想到揚州,同樣我們提到萬福大橋也會想到揚州。如果是從我們旅遊者的角度來説,它就是我們的一個文化目的地,可以承載著我們某種鄉愁、某種寄託、某種心靈這樣一種嚮往我們去看一看。”

  一座橋,可以記錄一個城市,也可以代表一個城市。

  清風拂面,芳草斜連,佇立橋頭,我似乎明白,用心讀每座橋,我們其實可以讀懂一個個時代。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