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潮涌立橋頭》大巧篇:江橋橫渡風雨歸

2019-12-05 15:16:00來源:你好台灣網

程陽土樓


侗寨裏處處可見風雨橋 

 

 

侗寨裏處處可見風雨橋

    《家鄉有座風雨橋》裏這樣唱:

    家鄉有座風雨橋,拱橋彎彎架村口。橋頭有個避雨亭,妹在庭邊望郎歸.....

  青山欲步行為影,綠水橋分溪在星。在廣西柳州市的三江縣林溪鎮,有一座極具侗族韻味的老橋,它就是程陽風雨橋。

 

侗族木結構建築國家傳承人 楊求詩 

    三江縣程陽八寨景區導遊吳奕萱:“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橋就是著名的程陽永濟橋。這座橋它是建於1912年,整整是花了12年時間才建成。整座橋的長度是77.76米,橋道的寬3.75米,橋面高是11.52米,整個橋全部是木質結構,所以才就與我國的趙州橋石拱橋,瀘定鐵索橋以及羅馬尼亞諾娃沃的鋼梁橋齊名,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

  當地的侗鄉民眾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從風雨橋走到世間來的。越是漂亮的風雨橋,越能吸引更多的生命到來。三江的風雨橋,是這裡最華麗的建築,也是侗鄉人民的生命之橋。

 

三江縣城的現代風雨橋

    三江侗學會會長、民俗專家楊永和:“侗族村寨的橋,古已有之。它建築的樣式也是慢慢的從獨木橋,花橋,石板橋,才發展成為今天的由亭、塔、廊、橋為一體的風雨橋。”

  侗族人喜歡沿河而建村寨,因此有侗族的地方就有風雨橋。而我所在的程陽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艷説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詩人郭沫若當年也曾來尋訪此橋,他留下的這首橋詩句,道出了融入在侗鄉風光與百姓生活裏的風雨橋,不僅在建築結構上具有的獨特藝術風格,而且在建橋的構造上的別具匠心。


三江縣城的夜景

  侗族木結構建築國家傳承人楊玉吉:“它最驚人之處即在整個建造過程當中不使用一丁一鉚,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身的下部是石砌橋墩,跨于溪上,每個橋墩兩頭呈銳角形狀,可減少流水對橋墩的推力。橋墩間距十七余米,墩上為木梁結構,下面有兩排各為九根粗大的長木穿榫連為一體,分兩層呈天平形狀向兩邊懸挑。上面兩排為每層四根木,又粗又長,用木榫連成一排,架在兩橋墩之間。橋墩上部的樓亭也能對下面木梁的支撐點起固結作用。整個橋梁結構,很符合力學特徵。”

  程陽風雨橋造橋技術含量如此奇巧高妙,這讓“科技控”的我們也不能不激讚嘆服。而同樣自豪于家鄉風雨橋的另一位傳承人楊求詩,對於侗寨的風雨橋,也一樣如數家珍。


三江縣程陽八寨景區導遊吳奕萱

  侗族木結構建築國家傳承人楊求詩:“我們侗族的風雨橋主要是穿鬥抬梁式的一種木構建築結構,不管多高多長的橋梁都沒有鐵釘的,全部是榫卯結構。我們造橋用的瓦條都是用竹榫製成的竹釘來牢固橋梁。這是我們侗族木構建築比較有特色的地方。 ”

  楊求詩老師告訴我,曾經有一位對風雨橋情有獨鍾的英國建築師,專程在三江跟班學習了10年,又帶著風雨橋模型回英國,最後還是無法破解它的“科技密碼”,無法“架”起風雨橋。

  不過如今程陽風雨橋建造的“科技密碼”被侗族人傳遍四方。走出侗鄉山寨的風雨橋,已置身在各地的秀麗風景中,用它那濃郁的民族風格,向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著侗族人民的歷史與傳承,自信,自豪而這些巧思巧構而又美麗實用的亭塔廊橋,包括我們那許許多多的古橋新橋,傳承的又何嘗不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科技智慧與文化精神?

三江縣程陽風雨橋 


三江縣程陽風雨橋 


三江縣程陽風雨橋 

  泰州長江大橋榮獲橋梁工程界的最高獎——國際橋協“傑出結構工程獎”。泰州長江大橋因為它的科技創新,還被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評為2013年度最高獎項“卓越結構工程大獎”。

  除了感慨于中國的橋所承載的科技傳承,我們還更應讚嘆中國的橋在科技上的不斷進取與創新,讚嘆在當代橋梁科技史上書寫的那些“中國奇跡”。

  滔滔江面之上,長長的銀灰色主纜穿過3座橋塔,畫出優美的W形弧線。每一座橋塔的頂部,“泰州大橋”四個紅色大字雄渾有力。泰州長江公路大橋,這個被譽為引領了多塔連續長大懸索橋建設新時代的超大規模工程,就是它最好的寫照。

  譬如作為現代懸索橋的核心科技——錨碇,好比穩固懸索橋的砝碼和稱砣,其設計製造科技水準和承擔拉力的高下,往往會成為衡量一座大橋科技水準的關鍵。而泰州州長江大橋南北兩個錨碇,做到了能安全承受相當於4.3萬噸重量的拉力。

詩人郭沫若為程陽風雨橋所作的詩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均:“錨定為什麼是它十分重要呢?它這個幾萬噸的拉力,長期的,持續的作用在這個錨錠上因為這個懸索橋的吊纜的錨錠他的拉力,全部吃在這個錨錠上所以絕對不能有鬆動。”

  負擔著大橋安全重任的纜鎖不可更換,而有效阻止主鋼纜腐蝕以延長使用壽命的主纜除濕系統的自主研發成功,不但改變了受制於人的被動,而且其科技水準獲得國際橋梁界高度評價,真正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

  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臧正保:“鋼絲主纜在濕度小于60%以下時 ,一般是不腐蝕的,除濕系統就是利用了這個特性,來阻止主纜銹蝕。第一步空氣過濾。第二步將過濾後的空氣利用除濕機進行乾燥。第三步利用加壓風機進行加壓送氣,將主纜內的濕氣排出,使主纜內的濕度,保持在60%以下 。”

    在泰州大橋長達五年的建設過程中,大橋建設者攻克了一個個世界級科技難題,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研成果。站在這座連接江蘇南北、世界首座千米級多塔連跨懸索橋的橋梁之上,望著川流不息的行人車輛,泰州長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吉林感慨不已。

 

  這位先後參與了江陰大橋、潤揚大橋等多座長江公路大橋建設,大半輩子都在與橋打交道的總工,曾創造了3項世界之最,攻克了兩道困擾世界造橋界的難題,實現了中國造橋技術水平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轉變,而如今,站在泰州長江大橋之上,吉林的底氣更足

  江蘇交通控股公司長大橋總工程師、泰州長江公路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吉林:“中國人就要造世界上最好的橋!”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