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記者遊貴州——兩岸媒體文化交流參訪側記

2019-11-27 08:07:00來源:新華網

   “很自豪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是世界最先進!”參訪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時,台灣新生報記者王輝丹由衷感嘆,“邊遊邊學的形式讓參觀者對國家更有認同感、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她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解,還不時向講解員發問,參觀後仍意猶未盡,與同行人探討心得體會。

  中國時報記者楊宜臻也十分認可研學旅遊的設計,她此前對於科技方面了解不多,這次參觀讓她收穫了更多天文方面的知識。

  參觀FAST是兩岸媒體文化交流參訪活動內容之一。25日,由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媒體文化交流參訪”圓滿結束。

  在為期6天的活動中,來自新華社、人民網、中央廣電總臺、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等20余家兩岸媒體的記者赴貴陽、遵義、惠水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本次活動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為主題,為講好“兩岸故事”搭建平臺,成為溝通兩岸的“和平使者”,也是北京市台聯貫徹中央“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方針的體現。

  貴州省城市發展的速度令兩岸媒體人士驚嘆。曾到訪貴州多次的台灣今日新聞記者張先鵬表示,早期對貴州的印象就是地無三里平,此次貴州之行卻“顛覆了這種刻板印象”,“縣縣通高速,有橋有隧道讓道路變平整,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貴陽市高樓林立、道路寬敞,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了”。

  在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墻……美麗整潔的鄉村景色讓到訪人士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愁”味。

  曾經的花茂村是一個增收難、留人難、村容差的偏遠貧困村。2014年以來,圍繞精準扶貧政策,花茂村累計整合逾2億元資金,改建民居、鋪設道路,建設美麗鄉村。得益於“鄉愁經濟”,花茂村村民吃上了“旅遊飯”,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

  “每個地方都在深挖當地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王輝丹説,“農村生活體驗成了一種流行。”

  張先鵬也驚嘆于貴州省在脫貧攻堅方面的成效,“去過一些鄉村發現,從道路到房屋都有很大變化,不再像以前路面泥濘、稻草房品質差”。

  西江千戶苗寨和丹寨小鎮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轉型典範,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參訪團成員。

  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大陸少數民族,但楊宜臻卻覺得“似曾相識”,“苗族的文化與台灣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很相似,他們都十分熱情”。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歸屬,文化的契合讓來自台灣的媒體人士表示“倍感親切”。

  “兩岸血濃于水,教育是根本”的理念是兩岸人士的共識。由台商捐資舉辦的公益慈善大學——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是兩岸一家親的極佳體現。學校從校長到老師的無條件付出和奉獻讓楊宜臻深受感動,“校長已經七十歲了,卻依然身體力行、親力親為,細心照顧學生,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本次貴州行得到了兩岸媒體人士的讚揚。“北京市台聯為我們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了解大陸、促進兩岸交流值得推廣。”楊宜臻説。

  北京市台聯秘書長張曉軍在活動結束後表示,北京市台聯會繼續做好對臺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盡心盡力,期待兩岸交流越來越深入、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密。(記者孟佳)

編輯:高鶴溪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