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局勢這些“問號”待解

2021-01-01 09:2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有人將2021年稱為“似曾相識之年”——英歐分手、拜登上臺這些談論已久但並未發生的一幕,即將上演;也有人稱之為“二次機會之年”,因新冠疫情而遺憾錯過的東京奧運會等大事,在尋找新機。

  新的一年,世界仍面臨諸多挑戰、逆境和新事物。我們帶著這些“問號”,叩開2021年的大門。

  一刀切!脫歐讓英國更解脫?

  2021年的新年鐘聲敲響時,耗盡4年精力、疲憊不堪的“日不落”帝國,終於脫離歐盟的港灣,重新成為大西洋上的獨立個體。回看近半個世紀前,也是一個新年,英國慶祝入歐的盛景,仿佛一場夢。

  “我們稱為開始的往往就是結束,而宣告結束也就是著手開始。”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引用英國詩人艾略特的名句,對一波三折的脫歐故事進行小結與前瞻。

  儘管英歐關係已就此翻開新的一頁,但脫歐帶來的影響,遠未終結。擺脫“無協議脫歐”陰霾,英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依然面對嚴峻挑戰。

  “有一些遺留問題看上去臨時解決了,比如北愛爾蘭邊界問題,但這些都為將來(英歐之間)出現矛盾埋下伏筆。雖然簽訂了貿易協定避免硬脫歐,但它們的矛盾還在那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弘分析稱。

  此外,英國如何在國內民粹主義勢力抬頭的情況下,兌現政府當初提出的“全球化英國”設想,仍然是待解的命題。周弘表示,脫歐對英國而言,是“局部的利益剝奪了自由主義的長遠利益”,特別是老年群體這種關切壓過了青年群體的關切——他們的夢想是回到“大英帝國”,從歐盟的英國,變成“全球的英國”。但因為區域化趨勢明顯,要實現並不容易。

  不論如何,“脫歐大戲”的終結章留在了上一年。但更具傳染性的變異新冠病毒,不得不讓英國騰出時間,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專注于管理大規模的疫苗接種。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英國政府已重新調整了與該國最大貿易夥伴的關係,在入歐47年後掀開了英國歷史的新篇章。現在,英國必須進行自我調整。”

  兩國“掰”,朝韓還能和好嗎?

  與英國和歐盟一別兩寬不同的是,位於朝鮮半島的朝鮮和韓國,雙邊關係自朝美河內談判破裂後,一直處於僵局。2020年,朝鮮炸毀朝韓聯絡辦公室等多種利空因素,讓朝韓關係跌入冰點,和平進程舉步維艱。新的一年,朝鮮半島局勢又將如何變化?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朝韓問題專家、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係教授王生認為,對朝鮮和韓國來説,在2021年緩解兩國關係,是雙方的客觀訴求。但是目前來看,由於韓國國家的自主性,包括戰時指揮權尚未收回,韓美防衛費分擔問題仍待談判,在外交方面不能夠完全脫離韓美同盟框架等,在發展朝韓關係時,會受到羈絆或制約。短期內,很難突破瓶頸。

  在此情況下,朝韓關係如何發展,還需要看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新政府上任後,究竟對朝鮮實行什麼樣的政策。對此,目前朝方也處於觀望狀態。

  王生指出,2021年3月對於朝鮮半島來説,是一個關鍵節點。屆時,韓美是否會重啟大規模軍演,將對朝鮮的態度産生很大影響。

  王生強調,不論如何,朝韓應從客觀實際出發,朝著積極推動雙方關係發展上尋找突破口。

  三步走,太空征途再競技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或許會受困于某種制約而無法取得進展,但人類探索的腳步,卻不會因為技術限制而停滯不前。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首次揭示月背地下結構、繪製迄今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中等質量黑洞……2020年,人類在對外太空鍥而不捨的探索中,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新一年開啟,人類的太空征途將向何方?

  就在中國“嫦娥五號”發射後不久,印度宣佈其登月探測器“月船3號”將於2021年初發射。傳統航天強國俄羅斯也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三款新式探測器送上月球。其中,“月球25”探測器將於2021年10月發射。未來幾年,美國的載人登月與以色列、日本等國的探月計劃,也備受關注。

  2021年,人類奔向火星的賽道,也愈發繁忙。除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於2月抵達火星外,阿聯酋“希望號”和美國“毅力號”也會嘗試登陸。俄歐的火星探測合作項目,則被推遲至2022年。

  另一方面,一個月前,SpaceX公司“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開啟美國商業航天時代。目前,已有美國公司宣佈將借助“龍”飛船,于2021年送遊客進入國際空間站。

  從“奔月”到“探火”,再到普通人“太空漫遊”,人類太空探索跨出三大步,並越走越遠……

  四連任,默克爾離去歐盟難?

  2021年,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將卸任總理,告別政壇。

  執政16載,紀律與忍耐是這位“超長待機總理”的最大標簽。在默克爾領導下,德國成功渡過歐債危機,經濟蒸蒸日上,成為歐盟真正的領袖;當新冠疫情來襲,默克爾也以科學態度積極應對、倡導合作,並極力促成歐盟復蘇基金的達成,民調支持率常居高位。

  這樣一位“政壇常青樹”的離開,將給德國和歐盟帶來一系列難題。

  一方面,“德國下一任總理人選至今撲朔迷離。”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稱,未來數年,德國政局能否像過去16年般穩定,仍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默克爾一直都被視為歐盟不可或缺的“掌舵者”。沒有她領導的歐盟,想要完成疫後經濟復蘇和團結的重建,恐更加困難。閆瑾指出,“但可以確定的是,不論默克爾的繼任者是強是弱,德法合作領導歐盟的格局,暫時不會改變。”

  五環夢!東京奧運能舉辦嗎?

  默克爾退出政壇,是德國和歐盟的遺憾。而未能按期舉辦東京奧運會,則成為日本的遺憾。受新冠疫情影響,本應“火熱”的2020年夏天靜悄悄地度過。下一年,11000多名運動員能否如期相聚東京,共襄盛事,仍存懸念。

  《戴口罩的安靜奧運會,將依然是2021年最重要的賽事》——法新社在以此為題的文章中稱,東京奧組委和日本政府正努力應對不斷增加的成本,並在是否允許外國遊客到訪、對觀眾和參與者採取何種措施等問題上,猶豫不決。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表示,奧運會如果能成功舉行,將實現日本經濟在深度衰退基礎上的小反彈,為菅義偉政府“加分”,提升日本國際地位。但當下,疫情成為日本政府的首要考驗,民眾關心奧運會能否在安全的條件下召開。

  日本首相菅義偉曾向全世界承諾,東京奧運會將安全舉行,並成為“人類戰勝疫情的標誌”。“您正在收看的是2021年東京2020夏季奧運會。”今年7月,人們期待這句解説詞的登場。

  六挑戰,拜登上任變化多?

  除了萬眾矚目的奧運會,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將宣誓就職,美國將正式迎來“拜登時代”。

  78歲的拜登説,他滿懷希望步入新時代。然而,他將面臨的,是疫情、經濟、種族矛盾、政治極化、國際合作、外交這六大棘手問題。過去一年,新冠疫情拉大貧富差距、種族矛盾激化社會分歧,美國“極度分裂”。

  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龐中英分析指出,終結新冠疫情,將是拜登政府的重中之重。拜登已宣佈了上任後的三大百日抗疫計劃,誓言帶領美國走過“黑暗的冬天”。然而,對於受疫情重創的美國經濟,“拜登能否用對藥使其快速恢復,還有待觀察。”

  除此之外,美國政治極化問題日益加深,如何推動兩黨合作,成為下屆政府的必答題。而從拜登個人來講,他又該如何提升支持率,備戰下一個四年呢?

  國內挑戰不斷,外交難題也不少 。近年來,特朗普政府高喊美國優先,肆意退“群”。儘管拜登明確表示將加強國際合作,但龐中英認為,美國想要回歸部分國際組織或協議,過程恐怕沒那麼容易。另一方面,如何處理與伊朗、俄羅斯和歐洲的關係,也需要政治智慧。

  七方聚?中東亂局仍待解

  2020年,兩場暗殺讓美國與伊朗的關係陷入冰點,也讓衝突陰霾再度籠罩中東。在伊朗將領蘇萊曼尼遭美空襲身亡將滿一週年之際,美伊仍緊張對峙。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李偉建表示,若屆時拜登入主白宮後,能重拾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收縮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簽訂伊核協議的七國或可重聚談判桌前。美伊間一觸即發的緊張態勢,將大大緩解。

  不過,上述改變也可能遭遇不小的阻力。首先,美國力量從中東撤離後,該地區各勢力不受控制、發生亂象的幾率增加。其次,伊朗核科學家的遇刺表明,特朗普政府及其中東盟友正不斷強化當前的對伊政策,增加了拜登實施新政的難度。

  此外,李偉建認為,“2021年對於中東來説,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來自於內部而非外部。”

  受疫情衝擊,國際對能源需求減少致油價暴跌後,中東多國經濟、社會的運行將發生巨大困難。如何在抗疫同時進行經濟復蘇,成為中東國家必須應對的問題。因而,“該區域更多的國家,會把精力投放到國內的改革、發展上來。”

  2020年8月以來,以色列先後與阿聯酋等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可能就是阿拉伯國家從國家利益出發形成的結果。

  李偉建認為,近年來,阿拉伯國家內部分化,立足國家利益的“本土主義”逐漸超越“泛阿主義”。新冠疫情後,阿拉伯國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遇到困難,更願對外改善關係,獲得合作、援助等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以方一直想打破阿拉伯國家抱團的狀況,自然也樂見其成。未來,阿以關係改善的趨勢性特徵顯著。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阿拉伯國家會完全倒向以方。從巴以問題等歷史包袱到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包括沙特在內的多國仍採取謹慎觀望態度。因此,2021年,中東大體上仍將處於多方勢力“僵持、拉鋸的狀態”。

  八千萬!新冠疫情會好嗎?

  過去一年,新冠疫情滲透進每個人的生活,逝去的生命和留下的眼淚,成為無法抹去的記憶。如今,多國新冠疫苗陸續問世,給新的一年,帶來了新的希望。

  全美首位疫苗接種者——護士林賽稱,“我感覺治愈(的曙光)即將來臨”;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疫苗計劃“在整個英國的手臂上打了意義深遠的一針”;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接種後則説,“這是個人的一次小接種,卻是我們所有人健康的一大步”……

  2021年,我們真的能像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説,“可以開始夢想新冠疫情的終結了”嗎?

  “最困難的時期在漸漸過去,但並不能完全樂觀,”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表示,疫苗剛剛上市,其生産規模、生産數量不能一下子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疫苗本身的有效性也需不斷測試和修正。多國出現的變異病毒,又給疫苗帶來新挑戰。

  在全球新冠確診數超過8000萬的當下,疫苗的生産不僅要與病魔搶佔時間先機,在分配問題上,還要與“疫苗民族主義”暗中較量。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21全球趨勢”預測中,“疫苗爭奪戰”排在最值得關注事件的首位。

  疫情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人類的未來有賴於團結合作,他呼籲通過“新社會契約”和“全球新政”,消除不平等。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早日重迎放心握手與擁抱的時光。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