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習近平與少數民族群眾的故事

2020-06-10 13:33: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8日赴寧夏考察調研,促進民族團結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到民族地區調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國北疆、西南邊陲,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細細梳理。

6月8日,全國兩會閉幕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又踏上了考察調研的路途,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是我國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生活著漢、回、維吾爾、東鄉、哈薩克、撒拉、保安等各民族群眾。來到寧夏,促進民族團結自然是總書記格外關注的事情。

  考察中,習近平強調,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眾攜手並進,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這些年來,習近平與少數民族群眾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被人們廣為傳誦。

  一句深入人心的話語:“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到民族地區調研,全國人代會上到多民族聚居省份的代表團審議,同少數民族群眾通信,習近平都反復強調這句話。

  2016年3月,習近平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會上,他關心地向一位赫哲族代表詢問,赫哲族群眾現在還有多少人靠打魚為生、江裏的魚還多不多。習近平説,我心裏惦記著每一個少數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團結一致,共同發展進步。

  説到石榴,就不得不提新疆。上世紀50年代,新疆有位庫爾班大叔,多次想騎著毛驢上北京看望毛主席,成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習近平小時候就聽過庫爾班大叔的故事,備受感動。2017年1月,習近平給庫爾班大叔的後人回信,勉勵他們繼續像庫爾班大叔那樣,同鄉親們一道,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範,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年3月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再次寄語各族幹部群眾,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第十三屆全國人代會,習近平是內蒙古代表團的代表,有關民族團結的話題在會上也談得更為頻繁。2018年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2019年7月到內蒙古考察時,習近平都強調,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習近平之所以反復強調“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目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201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前夕,習近平出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産,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也正因如此,“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鄭重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一支飽含祝福的鼓棒:“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習近平心中一直牽掛的大事。每逢年節,廣大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能不能過一個祥和安寧的節日,習近平總會十分惦記。來到民族地區,他常常按當地的習俗,為各族群眾送去真誠的祝福。

  今年1月19日,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來到騰衝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習近平説,在大家努力下,你們這裡已經實現脫貧並正向新的發展目標努力邁進,可喜可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按照當地習俗,習近平拿起鼓棒,敲響三聲木鼓,祝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昇平,並向鄉親們致以新春祝福。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內蒙古,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他來到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冬季那達慕,同牧民們一起觀摔跤,看賽馬,聽長調,賞歌舞。在傳統的“五畜祈福”儀式上,他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民幸福安康。

  一次次互動,一聲聲問候,無不飽含著深情的祝福。

  一直以來的心願:“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到民族地區調研,足跡遍及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祖國北疆、西南邊陲。

  2013年11月,習近平翻山越嶺,來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看望少數民族鄉親們。這是一個純苗族村,也是典型貧困村。習近平表示,我説了,要看真正少數民族的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在這裡,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成為脫貧攻堅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2016年7月,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期間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時強調,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必須採取系統的政策和措施。

  2019年4月,習近平到重慶考察,下飛機,轉火車,乘汽車,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他對鄉親們説,脫貧攻堅是我心裏最牽掛的一件大事。這次我專程來看望鄉親們,就是想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還有哪些問題。

  ……

  到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少數民族群眾脫貧出列的好消息不斷傳來:7年間,民族地區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下降到4%。

  2019年4月,習近平給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對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表示衷心的祝賀。他表示,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

  2020年5月,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得知群眾生活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是説,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共産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産黨的事業。

  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我很高興地看到了烏蘭牧騎的成長與進步”

  2017年,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給習近平寫信,彙報烏蘭牧騎6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

  習近平在回信中説,從來信中,我很高興地看到了烏蘭牧騎的成長與進步,感受到了你們對事業的那份熱愛,對黨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習近平指出,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烏蘭牧騎是有草原特點的文化工作隊。它的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自1957年誕生後一直長盛不衰,目前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習近平的回信,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溢於言表。

  2019年7月,習近平再到內蒙古考察,還觀看了社區群眾在烏蘭牧騎隊員指導下表演的精彩民族歌舞。習近平稱讚説,烏蘭牧騎很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永遠不會過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中華文化才如此精彩紛呈。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強調,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保護和傳承好少數民族文化,對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2014年3月,習近平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少數民族界委員並參加分組討論。談到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字互聯網的扶持力度時,習近平關切地問:“人民網、新華網都有少數民族語言版本嗎?”“幾個民族的文字都有?”“各個自治區的官方網站都有少數民族文字版本嗎?”

  2015年7月,習近平到吉林考察,首站就安排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一下飛機,他便乘車前往延邊博物館,聽取延邊州總體情況介紹,並參觀延邊州成就展和朝鮮族民俗展。在光東村,老年舞蹈隊正在排練,翩翩起舞。總書記駐足欣賞,稱讚朝鮮族群眾舞蹈跳得好,一招一式就是不一樣。

  2019年7月,習近平在赤峰博物館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説唱展示,並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親切交談。習近平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在習近平看來,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對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有著重要意義。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