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推出國際玻璃藝術展

2020-05-17 20:42: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5月17日消息(記者 維楊)“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作為甫獲認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特別呈獻融合國際與東方藝術多元之美的《Why Glass LIULI探索生命與情感》國際玻璃藝術展,萃集全球十五位代表性玻璃藝術家共四十九件作品,從十九世紀的世界玻璃藝術第一人埃米爾加萊,法國近代脫蠟鑄造技法繼承者阿馬爾裏克瓦爾特與復興者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法國當代國寶級玻璃藝術大師安東尼勒彼裏耶,當代玻璃藝術里程碑的美國工作室玻璃運動,一直到亞洲現代玻璃藝術。跨越百年,探索時空,講述一部世界玻璃藝術史。本次展覽希冀搭建起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紐帶,探索跨文化交流與對話,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照例實施當日免票參觀(限流且需提前預約),516日晚間則提前推出博物館直播導覽活動,既因應疫情避免觀眾在國際博物館日“扎堆”參觀,同時也是創新博物館傳播方式,依託互聯網,積極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館。此外,為了向全國醫務工作者致敬,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即日起至年底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開啟玻璃藝術光耀百年的傳奇

  一百多年前,法國玻璃藝術巨匠埃米爾加萊以他深沉的生命情感、社會關懷定義了玻璃藝術,他詩意的“我的心靈花瓶”成為藝術史上閃亮的作品,也成為本次展覽策展人、琉璃藝術家張毅的嚮往。張毅説,人類的玻璃歷史極長,但是,涉及個人生命感觸的創作極少。埃米爾加萊是一個重要的標誌,他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讓他一生研發的玻璃技法有了靈魂。埃米爾加萊對自然的熱愛,化作玻璃的瑩潤色彩;對文學的熱愛,成為刻在瓶身上的詩句。然而,他對德雷斯事件的抗訴,他對父親知己逝去的悲傷,化為扭曲的、黑色的作品,憂鬱而深沉。

  張毅不但傾盡全力收藏埃米爾加萊的作品,更以生命的創作進行回應。張毅的焰火禪心,同樣是詩意的語言,同樣是走過生死掙扎的感悟,被安東尼勒彼裏耶認為是對埃米爾加萊作品的致敬。此次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同時展出埃米爾加萊的“我的心靈花瓶”與張毅的焰火禪心系列作品,觀眾將聆聽到兩位充滿詩意與民族情感的藝術家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玻璃藝術的印象派大師

  19世紀末,對藝術而言是一個的紀年。在繪畫上有印象派的出現,引發藝術家對玻璃這個新材質的探索,讓雕塑從青銅、大理石的素材中躍升,有了光,有了色彩。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成為法國脫蠟鑄造技法的先驅,讓玻璃的光與色彩,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是莫奈的好友,深受印象派的影響。他希望能夠讓玻璃保留繪畫的色彩與質感。原本研究陶瓷藝術的他,發現熔鑄的玻璃呈現出透明與半透明的色彩,能夠恰如其分的捕捉光影、色彩與流動。於是,弗朗索瓦德孔西蒙開始了脫蠟鑄造的探索。他以不凡的定色技術,開創了屬於自己的語言,讓玻璃有了繪畫的質感,堪稱玻璃藝術的印象派大師。

《獨秀》

  用生命的瞬間,表達永恒存在的哲學

  安東尼勒彼裏耶是法國國寶級玻璃藝術家,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大師稱號。作為百年脫蠟鑄造世家傳人,在取得哲學學位後,他繼承了外祖父弗朗索瓦德孔西蒙的窯爐與志業。安東尼勒彼裏耶的作品展現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對人類的關懷,用生命的瞬間,表達永恒存在的哲學。

  張毅作為中國現代玻璃藝術的開拓者,與安東尼勒彼裏耶是相知多年的朋友,擁有極為默契的創作理念。他們舉起“Why Glass的大旗,反復探索玻璃藝術中最深沉的命題。張毅説,法國玻璃藝術的傳統(對生命的探索),輝映著法國文化精神的浪漫和哲學的辯證,是中國玻璃藝術發展範疇最具共鳴的群體。

《一抹紅 春音》

  美國玻璃藝術巔峰

  圖茲詹斯基是美國當代玻璃藝術界炙手可熱的響噹噹人物,是首位獲得現代藝術聖殿——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作品的玻璃藝術家。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萬件藏品中,僅有的玻璃藝術品即是圖茲詹斯基的創作。全球有超過70家著名博物館典藏她的作品,包括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等。她的作品還入選第一屆美國白宮典藏品,克林頓總統卸任後,將作品帶走,作為自己總統圖書館的珍藏。此外,時尚大牌范思哲創始人詹尼范思哲等人也是圖茲詹斯基的忠實粉絲。此次展出的作品《積雪》,獨一無二的熱熔玻璃絲技法,讓玻璃材質的輕盈與生命張力被發揮到極致。

  保羅史坦卡,其作品被形容為玻璃中的詩。他把一根根如髮絲纖細的彩色玻璃管融化並製作成花朵、種子、樹葉、蜜蜂,再鑲嵌于透明玻璃中,宛如真實的生命凝縮在細微的空間中。他的作品曾被英國女王、比爾蓋茨、希拉裏克林頓等人收藏。


  驚艷世界的日本盒子

  藤田喬平與日本現代玻璃藝術一起成長。他的作品是對日本傳統生活的永久懷念。藤田喬平的盒子,源自日本傳統漆器的蒔繪裝飾, 混合了金箔貼飾,極其絢麗地再詮釋了日本傳統。像藤田喬平那樣,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角度,再現一種當代的風貌,表達了人類的精神、思想和情感,這也是藝術家楊惠姍和張毅的創作願景。


  中國琉璃

  1987年,張毅和楊惠姍,一個是金馬獎最佳導演,一個是最佳女主角,他們從電影事業的巔峰華麗轉身,在台灣成立了琉璃工房。那個小小工作室,像是一粒種子,在中國的文化裏逐漸萌芽。

  張毅和楊惠姍相信,琉璃藝術,必須一定程度的反映中國人的自省。他們定義的中國琉璃,是中山靖王的琉璃耳杯,是佛經裏的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是白居易的彩雲易散琉璃脆

  花與禪,是楊惠姍和張毅的重要創作元素。本次展覽呈現了楊惠姍“花好月圓”“澄明之悟”“一朵中國琉璃花”,以及張毅“焰火禪心”等系列作品。花開花落,是生命的變幻無常;以琉璃材質表現,愈顯唯美與脆弱。以現代創作語匯,承載著中國人對生命喜悅的讚頌、對生命的思考,是兩位中國現代琉璃藝術開創者的創作內涵,也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傳統藝術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此次展覽中的《獨秀》,作品頂上的花葉,描摹了山茶素以含蓄為美的格調,但下方的造型,仿佛皺痕與凹凸滿布的岩石,形成一種視覺的對比和衝擊。藝術家以獨特的視角,賦予山茶堅強獨立的氣質。

  張毅的“一抹紅”系列作品以玻璃鑄造為媒介,融會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表現宋代山水的水墨層次、暈染,讓詩情畫意流動,讓宋代的審美趣味在琉璃的語匯裏流動。顏色的濃重與淡遠,是時間與空間的探索,顏色中的千變萬化,是抽象水墨的寫意筆法。張毅回歸到自己的文化,回歸到自己民族的語言,用中國人的色彩,將哲學與詩意,將一生際遇,凝練成最混沌也最純粹的一抹紅。

  三十多年來,張毅和楊惠姍透過國際玻璃藝術大展、在大學成立工作室、建立博物館,一點一滴的,建立中國琉璃文化、産業和藝術創作的基礎。從民族的情感裏,從詩意的哲思裏,隨著生命的歷程,不斷發展中國玻璃藝術的嶄新可能。

  繼作品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永久收藏後,張毅與楊惠姍的作品,成為中國最高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首度收藏的琉璃作品。館長范迪安説,他們重新定義了中國琉璃藝術。

  沒有人,就沒有藝術

  本次展覽勾勒出玻璃藝術價值的飛躍,更重要的是,玻璃,作為一種嶄新又古老的藝術材質,在不同的藝術家手中所呈現的不同生命面貌。誠如策展人張毅所説,“對我們而言,我們只關心玻璃藝術是不是人的藝術?是不是人對於世界的反思?否則,所有的玻璃創作的呈現,只是技巧的沉溺。”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九月。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