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高質量發展 多地出台中醫藥“加強版”規劃

2021-04-21 09:03:00來源:經濟參考報

  重大工程支撐 資金支持力度加大

   促高質量發展 多地出台中醫藥“加強版”規劃

  近日,北京下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北京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好市級中醫醫學中心,同時,建立中醫藥國際合作項目庫,會同北京冬奧組委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醫體驗服務。

  國家層面對中醫藥的發展日益重視。從中央到地方,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和立法不斷推進,實施中醫藥重大工程、加大中醫藥方面投資等方面舉措成為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多地中醫藥發展迎來“加強版”規劃,中醫藥企業創新研發也不斷深入,中醫藥行業進入黃金髮展新階段。

   “加強版”規劃紛紛出臺

  日前,北京市《實施方案》指出,通過優化中醫藥服務體系、改善中醫藥服務模式、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播、加強中醫藥傳承和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健康産業發展、完善中醫藥發展保障措施等七個方面,34條具體舉措,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實施方案》要求,開展國家級、市級中醫醫學中心建設,加強非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功能,擴大中醫醫療機構老年病科服務規模,支持兒童用中成藥研發。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藥戰略儲備目錄,加強中藥戰略儲備。完善中醫藥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機制,組織制定實施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肺係病等慢性病,腫瘤等重大疾病和肢體傷殘等創傷疾病的中醫藥康復方案。

  同時,《實施方案》明確,推動中醫藥科研平臺建設,完善中醫藥創新保障機制,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建立中醫藥典籍分類分級傳承制度,強化中藥材資源管理,加強中藥飲片質量監管,加快中藥新藥研發,構建中藥全過程追溯體系;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建立中醫藥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

  在此之前,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上海市中醫藥條例》指出,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開展中醫藥應急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完善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

  《條例》提出,推動建立長三角中醫藥協同發展機制,加強區域中醫藥合作,搭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平臺,推進中醫藥服務、教育、科研、産業等共建發展。鼓勵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藥合作,支持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中醫醫療服務。

  近日通過的《甘肅省中醫藥條例》指出,推動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堅持中醫藥産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統籌行業規劃,打造隴藥名優品牌,協同推進中醫藥全産業鏈發展。推動中藥産業集聚發展,打造中藥産業集群,培育中藥龍頭企業,提升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此外,甘肅明確,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提升中藥材倉儲能力,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化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完善中藥材現代商貿相關的檢驗檢測、電子商務、期貨交易等配套服務。

   各地重大項目清單基本成型

  記者了解到,多地正在加緊推動中醫藥重大項目落地。北京將爭創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好市級中醫醫學中心。建立市屬中醫醫療機構與兒童醫院協同機制,推動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鼓勵綜合醫院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建設10至15個中西醫結合重大疑難疾病臨床防治基地。

  此外,北京將推動中醫藥參與“三城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等科技創新園區的建設。推動創建國家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啟動中醫藥文化“鑰匙”工程。統籌各級各類社科研究機構等建立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闡釋中醫藥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以及與其他中華優秀文化的內在聯絡。

  同時,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中醫藥技術和方案與援外項目有機融合發展,建立中醫藥國際合作項目庫,搭建中醫藥健康養生國際綜合服務平臺,實施“新時代神農嘗百草”工程。鼓勵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和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會同北京冬奧組委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醫體驗服務。

  廣東省中醫藥重大項目也在加速推進。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加快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強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級科研平臺建設,推進嶺南中醫藥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升級建設廣東中醫藥博物館。

  河北將支持省中醫院申報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設中醫藥類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同時,支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西醫並重的國家醫學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類區域中心,産業園項目外,中醫藥創新也是各地佈局的重點。今年兩會,全國政協農工黨中央的相關提案就指出,應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國家隊新型體制。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中醫藥工作部級聯席會議制度職能,持續改善中醫藥科研條件,強化需求導向,將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體系融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體系,優化和整合中醫藥科研力量配置與共享。同時,針對中藥創新升級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裝備缺失問題,以關鍵共性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為主攻方向,突破一批中藥關鍵核心技術裝備。

  對此,上海市將中醫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納入科技發展規劃,設立中醫藥科技研發專項,支持中醫藥科研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自主研發創新中藥以及基於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醫療機構製劑的中藥新藥,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劑型改進已上市中藥品種,開展中醫醫療器械和中藥制藥設備研發。

  北京市也將梳理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建立以産業目標為導向的科學問題庫。發佈中醫藥科技規劃,中醫藥創新研究項目按科研項目管理方式給予支持。同時,增加創新中藥和先進中醫醫療器械研究開發投入和臨床資源支持,完成3至5個基於醫療機構製劑的中藥新藥申報。

   中醫藥資金支持力度加大

  近期,國家中醫藥局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佈會上透露,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對中醫藥重大工程項目的投入會比“十三五”翻一番。

  事實上,除了中央投入將大幅加大外,地方也從各方面加大了對中醫藥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山西省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在資源配置、體制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解決中醫藥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醫保方面,山東省《關於加強醫療保障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聚焦發揮醫保的戰略購買作用、杠桿調節作用、政策引導作用和基礎保障作用。

  據悉,山東省將推廣中醫優勢病種按病種收付費,推進普通門診和慢性病按人頭付費。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擴大中醫特色優勢項目等新技術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同時,提高中醫藥治療報銷比例,參保患者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使用中醫藥治療,合規醫療費用醫保報銷比例不低於85%。

  廣東省將推動醫保政策向中醫藥傾斜,將符合條件的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類醫院製劑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同時,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所等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將符合條件的針灸、骨科康復、治療性推拿等中醫診療項目和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類醫院製劑納入醫保支付範圍。適當降低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的起付標準,引導群眾優先選擇到基層就診和使用中醫藥服務。

  北京市將建立中醫藥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對部分慢性病病種實行按人頭付費。對部分中醫優勢明顯、治療路徑清晰、費用明確的病種探索按病種付費,合理確定付費標準。積極將適宜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藥製劑品種按規定納入醫保範圍。

  此外,其他資金運用方面,北京將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中醫藥健康産業,引導商業保險機構、社會基金支持中醫藥産業發展。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中醫藥産業投資基金,加大對中醫藥産業的長期投資力度。並且,鼓勵各級政府依法合規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中醫藥領域中小企業銀行貸款的擔保力度。支持信用服務機構提升中醫藥行業信用信息歸集和加工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支持中醫藥特色發展。

  近日,國家開發銀行全資子公司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與廣東省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廣東中醫藥大健康基金,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50億元,旨在促進中醫藥事業産業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內首支由國資發起的中醫藥基金。據悉,基金將主要投向中醫藥産業鏈、中醫服務等産業提質升級關鍵領域,協助中醫藥在醫療體系中的角色提升,並適當向醫療大健康領域拓展。廣東省為基金主要投資區域。(記者梁倩)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