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中華糧倉”春耕剪影

2020-05-03 06:18:00來源:新華網

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中華糧倉”春耕剪影

  民以食為天,有糧安天下。疫情來襲,多國限制農産品出口,中國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飯碗?答案或許就寫在全國已鋪開春耕畫卷的大地上。有“中華糧倉”之稱的黑龍江,鐵馬開犁千鈞奮進,一片火熱繁忙景象:疫中穩耕,有底氣;科技智耕,有能力;綠色精耕,有希冀……“北大倉”的春耕剪影中,透露出中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硬氣”。

疫中穩耕,有底氣!

  春時正好,沃野復蘇。在我國重要的水稻主産區黑龍江省東部的三江平原,富錦市上街基鎮大屯村農民王德剛正忙著整地備耕。

  “往年‘耕耘’今年‘雲耕’,疫情對俺影響不大,農時沒耽誤!”王德剛説,“國家玉米、大豆等補貼政策提早見亮、釋放信號,咱心裏更有譜了,今年又多種了300畝地,多打些糧!”

  手裏有糧,心裏不慌。全民戰“疫”,先穩飯碗。我國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産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全國糧食種植意向面積穩中略增,保障糧食安全有底氣。

  河北、河南、江蘇等糧食産區,夏糧長勢平穩,奠定了夏糧豐收的基礎。今年我國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種植面積將繼續穩定在8億畝,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優品質結構,發展強筋弱筋小麥、優質稻、高蛋白大豆,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意鄉前進村的一處水稻育苗基地的大棚中,管理人員在查看稻苗長勢(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在黑龍江省蘭西縣蘭西鎮向陽村一處耕地上,種植戶在移載馬鈴薯(4月14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黑龍江是我國産糧第一大省,70餘年來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巨變,糧食播種面積、總産量、商品量、調出量、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農業機械化率均居全國第一,中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今年,黑龍江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加大規模經營,讓“中國飯碗”更“瓷實”。

  “國家政策好,種糧腰包鼓,就想著咋能擴大規模。”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張大鵬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大鵬還記得,七年前自家只經營20多畝地,近幾年面積翻了10倍以上,今年他又準備多種120畝。“地多好種,收成也好,比如玉米規模經營後,每畝至少多打100斤糧。”他説。

  不僅向“空間”要地,還向“時間”搶糧。

  4月初,在東北許多傳統農區大田還未開播時,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東發村就已啟動了春耕“第一犁”。

  “我們村以種蔬菜為主,往年7月才開始種蔬菜,白白浪費了3個月時間。”東發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健赫説,2016年通過引進早熟小麥品種,4月初播種小麥,7月收穫後再種蔬菜,“見縫插針”搶回了3個月時間。目前,這一“麥菜復種”模式已從試種時的300畝,發展到今年的1500畝。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今年全省農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在2.23億畝以上,落實糧食作物面積2.155億畝,比上年增加近50萬畝,規模化經營面積擴大到1.38億畝。目前,黑龍江省春整地已完成3649萬畝,大田播種正按農時從南向北陸續展開。

  科技智耕,有能力!

  供春耕使用的農機在黑龍江省龍江縣秋美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內整齊排列(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4月27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五大連池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農場職工向播種機內補充玉米種子進行大田播種作業。新華社發(陸文祥攝)

  讓“飯碗”端得更牢,全國多地不僅靠擴大種植規模、搶前抓早,更用先進科技、大機械、大數據等為現代農業插上翅膀。

  走進黑龍江省慶安縣的久宏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水稻育苗大棚裏已是一片新綠。“今年我們採用了超早缽育模式育苗,比普通育苗模式提前十多天。”園區負責人寇紅專説,最早一批秧苗于3月18日開始播種,較一些地區早14天。

  “受制于地理條件,以前有些優質品種我們沒法種,現在通過先進技術,這些品種也可以種了。”寇紅專説。

  近年來,黑龍江省持續推動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提高水利化、農機化、科技化、標準化水平。今年,全省良種覆蓋率將保持100%,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達到20個,先進技術推廣面積穩定在1.97億畝次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68%以上。

  “小四輪”馱不起現代大農業。黑龍江省加快推進農業大型機械化,今年新增大馬力拖拉機5000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97%以上。

  “村裏100%機械化作業,這已不用再提了,現在值得一説的是無人機!”林甸縣東興鄉旭日村黨支部副書記孫井春種地40多年,從人力、牲畜到“小四輪”,再到大機械、無人機,見證了現代農業“器”質變化。他指著空中試飛的無人機説,現在村裏大約四分之一耕地應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稻子長高了田裏不好進人,無人機噴灑又快又均勻,還能積累大數據助力精準防治,使産量得到保障。”

  藏糧于“技”,也要藏糧于“地”,曾經“插根筷子也發芽”的肥沃黑土,是“北大荒”變身“北大倉”的“家底兒”。2019年,黑龍江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802萬畝,落實配套資金12.6億元,完成總投資91.7億元。今年,全省將建設高標準農田843萬畝。

  綠色精耕,有希冀!

  4月27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五大連池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拖拉機進行春播作業。新華社發(陸文祥攝)

  在黑龍江省蘭西縣蘭西鎮向陽村一處耕地上,種植戶在移載馬鈴薯(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糧食安全,更需要品質安全。在保障供給數量同時,農業高質量發展正成為趨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不斷顯現,將中國人的飯碗裝滿裝精。

  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今年將種植水稻36萬畝,其中有機水稻10萬畝,綠色水稻26萬畝,這一種植結構不是“拍腦袋”的結果。去年底,這家合作社聯社通過對全國各直營店、網絡銷售平臺銷售額、交易量、消費者評價進行大數據分析,制訂了今年水稻種植計劃。

  “現在市場上更需要綠色、有機農産品,讓産品更加綠色健康也是生産者的責任。”合作社聯社負責人楊曉萍説。

  “中華糧倉”正在打造全國“綠色菜園”“綠色廚房”,2019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佔全國五分之一,今年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達到8500萬畝。

  “用化肥一畝地需要100元左右,用農家肥得300元,但我們還是選擇用農家肥。”大慶市大同區佰谷泰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健健説,“化肥用多了土壤就會出現板結,減少化肥用量,不僅健康,也讓土地能持續‘有勁兒’。”

  2019年,黑龍江省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的農業“三減”高標準示範面積超過4000萬畝,今年將增加至4500萬畝。

  “現在不能只看‘量’了,還要看‘質’。”提起種植,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對合作社的産品頗為自信,“我們高標準種植,全程可追溯,大家買我們的大米,就知道是怎麼種出來的。”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黑龍江省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社集結的拖拉機即將進行玉米播種作業(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4月27日,在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五大連池農場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區,拖拉機進行春播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陸文祥攝)

  黑土地上,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今年,黑龍江省繼續力推把1.6億畝耕地打造成糧食生産優質板塊,推進14個大型灌區田間配套工程建設,落實黑土地保護示範區面積1000萬畝。同時,加大糧食流通和倉儲能力建設,確保顆粒歸倉。

  不只“北大倉”,一幅春耕山水圖,早已在全國由南向北次第展開。

  “湖廣熟,天下足”,受疫情影響的湖北力爭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産“兩穩”,湖南省今年糧食生産目標播種面積為7150萬畝。在廣西,八桂大地春耕正忙。截至4月17日,廣西早稻播種面積924.92萬畝,完成計劃任務的76.5%,春種旱糧757.27萬畝。

  在産糧大省河南,小麥長勢良好。今年,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達8550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1350萬畝。

  穩政策、穩面積、穩産量,河北省確保全省夏糧總産量保持在280億斤以上,全年糧食總産量保持在700億斤以上。四川今年千方百計穩定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力爭實現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519萬畝,産量約705億斤。

  在糧食産量佔全國五分之一的東北三省,遼寧今年糧食種植面積再創新高,吉林去年糧食總産達775.6億斤,今年種植面積穩定、土地墑情好于往年……肥沃的土地,從不辜負每一滴辛勤的汗水。

  糧穩,人心安。稻香,碗裏見!

編輯:陳靜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