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斷病毒傳染源 中國禁食野生動物呼聲再起

2020-02-05 08:1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2月4日電 題:切斷病毒傳染源 中國禁食野生動物呼聲再起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從17年前的SARS到此次新型肺炎,吃野生動物給我們的教訓不可謂不狠。”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4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因“吃”所導致的獵殺,是物種面臨的直接威脅,讓不少物種變為瀕危。如穿山甲、娃娃魚等物種因被捉來吃在野外急劇減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物種紅色名錄中已將這些動物列為“極危”。

  呂植説,所謂生態文明,最基本理念就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真正的和諧共生,這也是全人類努力的目標,是《生物多樣性公約》2050年願景的核心內容。

  呂植認為,過去人們對“山珍野味”的攝取,部分是出於生存需要,現代養殖動物完全可以滿足人類蛋白質的營養需要。一些野生動物據説也並不美味,如網上食用蝙蝠的視頻,主要是出於獵奇,甚至炫耀消費。

  中國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棲息地類型多樣,但由於人口、經濟等多種原因,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化日趨嚴重,已有相當數量野生動物種群受到嚴重威脅。

  3日,中國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公安部等10部門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疫情期間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摧毀了一些僅存的野生動物種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入藥的野生動物可以通過分析成分、利用現代手段找到替代品,不需直接取用。

  馬軍建議,首先,據稱這次疫情起源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這裡沒有經營野生動物資質,暴露了市場監管方面漏洞,需要加強執法,也需要更明確的相關立法;其次,禁止野生動物非法食用,可以建立舉報熱線,便於公眾監督和執法部門及時查處。

  馬軍坦言,野生動物交易背後有著複雜因素,如一些所謂“野生動物”其實是養殖的,這部分屬於允許交易的或是處於灰色地帶,而這個環節更容易爆發人與動物共生的疾病。其中涉及野生動物養殖産業和就業,背後有養殖場等經濟利益糾葛,需要細緻地加以研究解決,在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過渡期,可以考慮對受影響養殖戶給予一定經濟補償。

  “我們已經到了痛下決心的時候。”馬軍説,一些“飛禽走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經處於退化、瀕危、甚至極度瀕危狀態,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刻不容緩。公眾做出綠色消費選擇,不食用野生動物,不能讓全社會承擔巨大公共安全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野生動物保護之所以出現諸多問題,是因為它們既要保護,又可通過馴養繁殖産生經濟效益,容易導致衝突。當務之急是建立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清單,並嚴格進行監管。

  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雲南大學校長方精雲、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等19位學者日前聯名呼籲,杜絕野生動物非法食用和交易,從源頭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機。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共同努力,將此次危機及時有效地轉化為保護生態和公共安全的行動。

  作為19位聯名倡議者之一,呂植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不能用於食品,但不在重點保護名錄上的動物,如蝙蝠、果子狸等也可能成為動物與人類共患疾病的貯存宿主或中間宿主。建議取締野生動物經營的集貿市場,停止網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因其合法性無法追溯認證,無法保證檢疫安全,容易導致公共安全事件和盜獵走私活動。

  為維護生態平衡和防止野生動物疫源疾病,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等多家機構日前聯合建議,擴大法定野生動物範圍、禁止買賣和禁食野生動物的範圍。同時,對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加大法律追責力度,對造成重大疫情、重大財産損失或人身損害的,追究刑事責任。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