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及澳門鳥瞰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文件,將“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列為專門一章,為兩個特別行政區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來自澳門的專家學者表示,“十四五”規劃將為澳門發展帶來更多新機遇,澳門應發揮自身所長,抓緊“十四五”規劃背景下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所帶來的機遇,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澳門的未來有了更為清晰和明確的發展定位和實施路徑,線路圖非常清晰。”廣東港澳經濟研究會會長任志宏指出,澳門應該牢牢把握住歷史賦予的發展機遇,搭載數字經濟的列車,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大灣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標桿和世界遊客最嚮往、可留戀、能回味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規劃的新亮點在於進一步豐富了澳門構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內涵,支持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表示。
2021年不僅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澳門特區新一屆政府制定和執行第二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葉桂平説,在制定第二個五年規劃時,澳門可重點結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將其作為“雙循環”戰略支點的實際載體,同時把握好“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兩個定位的聯通,助力國家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
加快灣區深度合作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基礎,但要想人流、物流、資金流更暢快便捷的流通,制度、規則的銜接融合同樣重要。
“比如在物流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已逐步推行數據互通、監管互認的措施,使原本需要在多個港口之間辦理轉關手續的進出口貨物,只需要進行一次報關就可通關。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制度融合方面發力更深,尤其是在資本跨境流動方面推出更好舉措,在管控好風險的情況下讓國際資本適度自由流動,助力澳門金融市場的發展,也為整個大灣區的新興産業發展帶來活力。”蕭志偉説。
作為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沿陣地”,珠海與澳門合作正不斷碰撞出新火花。按照澳門特區政府的計劃,澳門將與廣東省及珠海市共同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
橫琴創新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瑾提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全新的體制機制探索,也是“一國兩制”澳門模式以橫琴為支點開闢的全新實踐。未來有關部門應提前謀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配套制度機制,探索建立與澳門趨同、與國際高標準規則相適應的制度規則體系,強化與澳門城市規劃協同、配套協同、基建協同,打造空間規劃深度對接、城市配套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人員往來便利暢通的高度融合新都市。
經濟發展適度多元
有專家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澳門産業結構單一、橫向多元不夠、經濟韌性不足的缺陷,再次印證産業調整和結構優化、尋求經濟適度多元是澳門未來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十四五”規劃中列明,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研發製造、特色金融、高新技術和會展商貿等特色産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王耀説,澳門特區政府過去幾年對金融業發展高度重視,發展思路也更趨清晰,部分重點業務領域取得突破。“十四五”期間,澳門需要繼續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培育和吸引專業人才,將金融業做大做強。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余渭恒指出,中醫藥研發製造、高新技術等都是知識密集性産業,需要科研能力的支撐以及人才的培養。澳門特區政府一直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發展,去年12月印發的《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更把“推動科研創新及産學研發展”列為八大重點方向之一。同時,澳門高校應當積極開展與大灣區內高校間的互補性合作,深耕優勢學科,例如微電子、電機工程、中醫藥、葡語、旅遊及工商管理等,著力打造推廣澳門高等教育品牌。(記者 毛 磊 柴逸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3月30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