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騙、套路、拉黑……大齡青年的網戀死於現實

2021-04-22 15:30:00來源:央視網

  不管是尋找靈魂伴侶,還是探索心動信號,抑或是為了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中,越來越多的社交軟體正承載著人們複雜的情緒和情感的寄託。

  在一款slogan為“跟隨靈魂找到你”的網絡社交平臺,隨手上滑廣場帖子會發現,有人失戀尋求安慰,有人“凡爾賽”附身,有人站在樓頂看城市夜景,有人遊戲通關孤獨求敗,有人秀恩愛,有人泄怒火,有人只發圖從來不説話,有人只聽別人聲音從來不開口,而對於那些認認真真寫著自我介紹以及擇偶標準並且在個人主頁置頂的大齡未婚人士,更多是在尋找或者等待一段感情的開始。

  怎樣的開場白才會引起你的注意?

  摒棄好友基本都是熟人的微信和QQ,以及意圖明顯的陌陌、探探等軟體,在結合“樹洞+輕社交”的匿名交友系統裏,只要註冊好賬號並填寫好個人信息,分配一個“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已經成為可能。

  基於個人信息的豐富程度以及性別取向,在大量的用戶群體基數上,主動進行靈魂匹配、語音匹配,甚至視頻匹配都可以認識新的“朋友”,而如果你剛好比較懶,則可以自動開啟“戀愛鈴聲”,等待別人主動跟你打招呼。

  在匿名網絡社交狀態下,是否能有一場愉快的聊天,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往往被視為最大的變量。

  “在嗎?”

  像多數人一樣,賈青不喜歡這樣的開場。她在自己的主頁寫道:聊天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否則就是無聊。有人問:“那應該説什麼?”她沒有再回復。

  網絡社交中,人往往會不自覺把對方物化為具體的數據,然而卻很少有人願意自己被這樣衡量。“在幹嘛?多大了?身高多少?體重多少?哪人?發照片看看?”被網友歸納為陌生社交狀態下,最容易引起反感的幾種方式。

  為了避免“您好”帶來的老套感,84年的陳超常常會在開頭加一個“哈嘍”,但當兩者同時出現在對話框中時,他也並沒有表現出自信和輕鬆。

  打了無數個招呼,但是回復者寥寥無幾。“怎樣的開場白才會引起你的注意?”陳超想了很久。

  既不想顯得輕浮又不想表現得像在“查戶口”,他索性放棄了這項對他來説艱難的準備工作,直接以“您好”開始。好在系統的自動匹配功能,緩解了他無從開場的尷尬,40多天的時間,算上打了招呼就不説話的人,陳超的聊友超過了兩百人。

  然而,在日活躍用戶近千萬的系統裏,賈青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看到幾乎快上千的未讀消息,她並不想去破壞這種近乎偏執的強迫狀態,只是習慣性的看著數字每天一點點刷新。

  在陌生社交中,聊天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棋逢對手,你拋出的點他秒懂,他扔回來的話你也能立馬接住,賈青沒有遇到。多數人遇到的往往是長相符合期望值,一開口則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的,也有網上相談甚歡,見面則失望而歸。

  從奔現到奔潰……

  對於陳超來説,大量的用戶基數和每天無限次的匹配,從線上到線下的約見並不是難事,“每兩天就可以約見至少一個人,當然如果你有時間,可能更多。”但目前對他來説,最難的不是見面的問題,而是很難碰到一個“合心合意可以結婚”的人。

  陳超第一次見面約在了女孩家附近的一家火鍋店門口,175的身高,寸頭、微胖的他,因為離異的原因,在等待的時候有點不自信。

  然而,起初的忐忑在見面的那一刻變成了尷尬。最終讓他奔潰的不是顏值,而是體重。

  “照片中看起來100斤,真人看起來將近100公斤”成了他內心完全抗拒的事實,“甚至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他沒有耐心再去探究對方有趣的靈魂,尬聊了十幾分鐘後,陳超以有事兒為由,逃離並婉拒了對方一起吃飯的邀請。

  在匿名社交軟體上,陳超拉黑過很多人。有的是他覺得長得醜,有的是他覺得皮膚黑,有的是因為一上來就開口要禮物,有的是因為他覺得長得太顯老。

  意外每天都會發生,註冊賬號後的短短四十多天,在陳超身上發生的故事並不少。有剛開始聊得挺心動的,但最後加上微信發現是想給他推銷茶葉的,也有玩彩票的、借錢的。有個姑娘説自己遇到點兒事兒,只要給她十萬塊錢,什麼都能聽他的,包括結婚。“什麼人都有,就看你的運氣了。”這算是他四十多天來的經驗之談。

  在聊了無數個“朋友”後,陳超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很滿意的女孩,只不過後來因為對方日常花銷太大,最終還是分手了。

  短期高頻聊天會産生曖昧,而長期的聊天又會讓人産生依賴,賈青並不想因此就開始一段感情。作為一個潔癖者,相親對象有牙垢、有口氣、頭髮油膩、眼鏡鏡片有油漬手印、衣服領子有頭屑,甚至嘴唇乾裂、發量太少等細節都令她無法容忍。

  去年夏天,賈青在線下見了一個聊了三個月的網友,兩人約在一家日本料理店見面。因為是榻榻米的包間,進去吃飯需要脫鞋,當對方一腳踏進來的時候,她隱約聞到了一股腳汗味,出於禮貌和自我克制,她幾乎全程都以“嗯嗯”作為回應。回去後,賈青給對方發了一條消息“我們不合適”,然後拉黑了對方。

  人始終都在謀求某種確定性的生活方式,擼貓、追劇、吃飯構成了賈青下班後的全部生活。32歲的她漂在上海十年,一個月收入一萬五,除去四千五的房租,剩下的錢可以自由支配。

  期待愛情到來嗎?“也期待!”

  自我孤立的同時又渴望關愛,她上網查了一下,“嗯,‘厭人症’。”

  像陳超和賈青一樣,很多人試圖在網上尋找愛情甚至期待婚姻,但後來漸漸發現,真愛求而不得,匿名社交的假面之下,暴露的是另一個更真實的自己和更真實的人性。

  半年被騙近10萬 套路之後就“跑路”

  舟舟已經很久沒有再登錄網聊賬號了,主頁的背景墻上是她拍的一張寫真照,長髮披肩,團扇遮面,身著紅色長裙的她慵懶地半靠在窗臺。在她的誇誇墻上,有人留言:A爆了。

  與其他人相比,舟舟與王勝學從線上的傾慕到線下的牽手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王勝學曾告訴舟舟自己在杭州有一家外賣店,養家不成問題,但是為了以後的日子更好,還想再開個分店。

  去年四月份決定在一起,第一個月倆人幾乎天天連麥,五月份開始,王勝學就以各種理由開始向她借錢,並且讓舟舟向父母要錢,甚至讓她去辦信用卡套現。父母的錢加上自己的存款,再加上信用卡和花唄的套現,舟舟前後給了王勝學近10萬塊錢。

  直到10月,王勝學以資金週轉為由最後一次要錢沒有得手後,便很快拉黑了她,此時距離他們相識剛好半年的時間。在王勝學消失的三個月裏,電話停機、微信不回,想起這些,舟舟就哭,“翻看聊天記錄才知道自己有多傻,一開始就已經在套路我了,最後一次要不到錢就衝我發脾氣,然後就鋪墊好跑路了。”

  “人生當中最堵心的就是被人懷疑。”這是王勝學發給舟舟的最後一條消息。

  花唄未清、九價未打、駕照未考、車房未買、工作未定、存款沒有,但生活還在繼續,她説從沒想過28歲的年紀還會如此狼狽。除了花唄,信用卡上7萬元的債務已經進入償還期了。

  舟舟把所有轉賬的截圖發給了王勝學,並警告他,即將走法律途徑維權,但始終沒有等來回復。而她心裏很清楚,這樣的“威脅”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沒有辦理當地居住證,就沒辦法在當地起訴,最重要的是,她甚至不知道對方的身份證號碼。

  在舟舟的求助帖下方,有一個名叫Cheney的女孩留言,當她發現“男友”不是所謂的外賣店老闆,而只是那個外賣店的廚師時她奔潰了。但是她不敢分手,更不敢告訴父母,並且還要假裝示好,因為她借給他的六千塊錢很可能會要不回來,這六千塊錢是她的壓歲錢,也是她在學校四個月的生活費。

  另一條留言則寫著“被騙了兩千塊錢外加一個月的感情,姐妹們要擦亮眼睛”。

  最後的儀式感:黑名單

  陳聰遇到過至少有三四個,套路基本很相似。“女孩先主動發照片,看著都很漂亮,然後會打語音,聲音也好聽,也加了微信,但是還沒相處一週就開始要東西,比如買水果、點外賣或者買包包”,當陳聰要求視頻聊天的時候,往往會以各種理由拒絕。

  陳聰,瘦、高、皮膚黝黑,90後。他個人主頁上的標簽是:上班族、流行樂、喜歡傑倫十多年、科比是一生的偶像。

  因為職業的原因,陳聰早上從六點開始,就騎著三輪電動車穿梭于西安市秦都區和渭城區,不算上門取件,每天大概有300多件快遞包裹等著他去派送,等待客戶間隙或者下班回家吃完飯後他才有時間拿出手機聊會兒天,多數聊友因為他的職業原因或者回消息不及時而拉黑了他。

  慢慢是唯一一個一直與陳聰保持聯絡的女孩。網聊第一個月,他們交換了照片,三個月後,他們在網上確定了戀愛關係。隨後不久,慢慢從甘肅乘高鐵出發去西安看他。慢慢出發的前三天,陳聰早早請好了假,他提前告知了家人,女朋友要過來看他。

  因為小兒麻痹症,慢慢走路跛行,胳膊萎縮,一米六的個頭,看起來只有不到一百斤。

  在西安的日子,陳聰給慢慢訂了酒店,晚上洗腳、白天擦臉,照顧完慢慢的生活起居後,自己再走路十分鐘,回到租住的房子。倆人按計劃商量著去大唐不夜城,但最終因為太遠、路途不便,索性就近逛了逛。

  其間的一次晚飯上,陳聰把女朋友介紹給了家人,事後遭到了家人的反對,這樣的結果在他的預料之中。見面之前,慢慢告訴他,自己的腿有問題,但是見面後,陳聰發現,她的胳膊和手也同樣生活不便,“甚至握不了筆”。

  相處幾天后,陳聰對慢慢的評價是:長相蠻好,性格蠻乖,就是有點倔脾氣,會莫名其妙發火,總是擔心分開後感情無法維持。

  在決定見面前,陳聰算了算自己攢下來的錢,甘肅結婚的彩禮很高,而他手裏的錢還差很多。

  四天過得很快,慢慢決定返程,兩人的婚事誰也沒有再提,陳聰把慢慢安全送上了列車,並感謝了她的信任。

  分開後聯絡漸少,一個多月後,他發現自己被拉黑了,隨後他也拉黑了對方,後來他在個人主頁寫道:假如再也碰不到,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廣場時不時有人曬出結婚證,“雖然不知道真假,但還是挺羨慕的。”他説。(文/孫曉媛 校對/李英卓 文中採訪對象均為化名)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