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眼裏的春天,有一種神奇
我們眼裏的春天,有一種歡喜
春分古時又稱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是我國古代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
“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春秋繁露 陰陽出入上下篇》説:“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的意義在於平分
平分了日夜
同一經線上的人們
無論天南地北
都將在同一時刻迎來日出
平分了春季
為春季三月正中
在慢慢變化的氣候裏
“春分”逐漸分開了冷暖
分開了乾濕
春分 三候
一候,玄鳥至。見到落花紛紛,燕子便曉得故鄉的春泥暖了,於是從南方飛回舊地築新巢。
二候,雷乃發聲。春天陽氣生發。雷,是陽氣破土而出時,撼動大地的隆隆轟鳴聲。
三候,始電。春雨不再潤物無聲,每一朵花開都掀起一陣雷鳴電閃。
春分 吟詩
《踏莎行 雨霽風光 》〔宋〕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 廿四氣詩 春分二月中》〔唐〕元稹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
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分 習俗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
春分這天,民間有“豎蛋”習俗。其玩法簡單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説法。但為什麼春分這一天雞蛋更容易豎起來,很多人並不知道。
春祭 供奉祠堂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
吃春菜 春湯灌臟,洗滌肝腸
孔子有言:“不時,不食。”食物也有自己的時節。春菜顧名思義,是春天的蔬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踏青 放風箏
春分後,人們紛紛開始踏青出行,戶外活動中,放風箏是一個重要項目。在古代,春分時還有簪花喝酒習俗,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簪花。“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鷂”和“鳶”都是鷹類猛禽,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後來,風箏的形狀各異,春天放的多半為燕子風箏。
春分 養生
“百草回芽,舊病萌發。”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劇烈,忽冷忽熱,體弱者容易生病,有舊病的人容易復發,因此,在注意保暖的同時,還要多喝水勤鍛鍊,定時睡眠。春季氣溫回升,血液循環加快,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減少,人們時常會感到睏倦,哈欠連天、睡意不斷,民間稱之為“春困”。“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會“越睡越困”,要積極參加鍛鍊和戶外活動,多做深呼吸,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多舒展肢體,儘量少熬夜,保持心情愉悅。
等閒若得東風顧
不負春光不負卿
主編/曉培
編輯/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