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傳承、守正創新 國粹京劇與時代共鳴

2020-11-24 08:10:00來源:人民網

  舞臺上大放異彩,教學時兢兢業業,“音配像”工作親力親為……11月16日至22日,“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週年生平藝術展”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出。一套套華美的戲服、400余張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張君秋》,將這位京劇大師數十年的藝術生涯娓娓道來。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了繼梅、程、荀、尚之後京劇旦行的新流派——張(君秋)派京劇藝術,在中國京劇發展史和現當代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年適逢張君秋誕辰10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在陸續舉辦。

  守正:專攻青衣廣受青睞

  1920年,張君秋出生於北京。15歲首次登臺便以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技巧廣獲觀眾好評。他師承前輩藝術精華,兼取眾多劇種優長,在長期的表演藝術生涯中創造了風格獨特、韻味獨具的張(君秋)派京劇藝術。

  在京劇唱腔上,張君秋以傳統唱腔為基礎,細心揣摩戲曲不同種類和流派的藝術風韻,並充分運用自己嗓音圓潤、音域寬闊的天賦特長,創造了大量的新腔。

  在京劇劇目上,張君秋始終抱持著“去蕪存菁”的精神。在舞臺上,張君秋與諸多京劇名家合作演繹了《四郎探母》《龍鳳呈祥》《春秋配》《紅鬃烈馬》等傳統經典劇目,其改編、創演的《望江亭》《詩文會》《狀元媒》等一系列風格鮮明的作品不僅深受觀眾喜愛,更使這些劇目在藝術上呈現出新的面貌。數十年的表演藝術生涯中,張君秋集華麗剛勁、輕柔婉約于一身,創造了眾多生動的舞臺形象。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在接受人民網文化頻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舉辦此次展覽旨在更好地緬懷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更好地傳承他對京劇藝術的情感,同時更好地守正創新,為京劇藝術的弘揚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作為此次紀念張君秋先生系列活動的策劃人之一,張君秋之子、張君秋藝術研究會會長張學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傳承和弘揚京劇藝術便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也會將京劇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薪火:國粹京劇代代相承

  張君秋不僅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更為京劇教育和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弘揚京劇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1979年,張君秋擔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此後便將晚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培養京劇後繼人才上。

  尹曉東表示,當年張君秋懷揣著振興京劇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戲曲教育事業,不僅在學院建設上獻計出力,更在培養藝術人才上不遺餘力、鞠躬盡瘁。在職期間,張君秋親自審定教學計劃,延請京劇名家來戲曲學院教學,在教學與集訓中親自示範、融教于演,手把手教出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為京劇界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為了讓京劇傳統經典劇目世代留傳,1994年,張君秋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總顧問,嚴把配像質量關,在近三年的時間裏完成中國京劇多種流派劇目“音配像”120部,與眾多京劇名家一道推動京劇經典劇目的保護與傳承。

  “音配像”工程基本忠實地保留了京劇表演藝術名家的舞臺呈現,不僅為京劇教學與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新一代演員傳承京劇表演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創新為藝術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為探索傳統藝術紮根現實生活,張君秋還參與了《蘆蕩火種》《年年有餘》等現代戲的創作,並在《海棠峪》《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紅燈照》等劇目的唱腔設計中做出貢獻。在創新創作的過程中,張君秋對京劇現代戲的聲腔與表演進行了嘗試探索,同時也為京劇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

  傳中有創,新中有承。談到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張君秋親傳弟子、京劇表演藝術家王蓉蓉曾在採訪中表示,不僅要繼承張派的經典劇目,更要學習老師張君秋對待藝術的創新精神。創作新編劇目和新人物,在唱腔上取得新突破,這既是劇情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如張君秋一般,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們為傳承、發展、弘揚京劇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京劇正展露著新風貌、新氣象,綻放出歲月精心打磨過的耀眼光華,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