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2020-01-10 13:12:00來源:新華網

  

  

  2019年歲末,中間劇場上演了原創話劇《弗蘭肯斯坦》,劇本改編和導演是來自英國的丹尼爾高德曼。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于1817年春天創作的長篇小説,被譽為科幻小説之母,被無數次搬上舞臺和大銀幕。小説講述了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在探尋生命起源的過程中,用幾具屍體創造出一個碩大醜陋的人型怪物。當怪物真的擁有了生命,維克多卻恐懼得落荒而逃,遺棄了他的“發明”。怪物飽受人類的排擠和歧視,在恐懼中學會語言和仇恨,他找到“父親”維克多,渴望得到伴侶和關愛。維克多的拒絕讓怪物徹底絕望,殺掉維克多所有親人作為復仇。維克多終於醒悟,開始追蹤怪物之旅,直到酷寒的北極……

  這個充滿思考的寓言性故事,從誕生之日就話題不斷。人類起源,靈魂從何而來,慾望和執念,愛與毀滅,科學與宗教、道德、倫理的關係……這些至今都困擾著人類的謎題,很難找到標準答案。《弗蘭肯斯坦》誕生的年代,歐洲正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到達了近乎盲從的地步。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人類感受到了科學的極大裨益。瑪麗雪萊卻深刻反思了癡迷科學的弊端:人類是否能夠真正駕馭科學?科學跨越倫理道德的界限是否會帶來災難?小説的結尾,科學家失去一切,帶著遺憾死去,而怪物,同樣擁有弗蘭肯斯坦名字的類人,決定自焚結束生命。

  此次中間劇場製作的版本,將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置換成當下,保留了核心故事情節,以維克多被懷疑謀殺了未婚妻伊麗莎白開始,在警察的訊問中,不斷閃回:敘述維克多創造怪物,怪物受盡歧視,找到維克多要求伴侶和愛,維克多親手毀掉了怪物渴望的伴侶,怪物變得瘋狂,逐一殺掉維克多的親人,怪物突襲了警局,殺掉所有阻礙,卻沒有殺掉維克多。幡然醒悟的維克多決定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拿起槍,決心結束噩夢。

  凝練的故事,節奏緊湊,105分鐘的演出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經過製作團隊的努力,臺詞翻譯得很生活化,沒有譯製腔的隔閡感。編導古德曼也加入了自己的態度——審訊維克多的兩位警員,一個叫瑪麗,一個叫雪萊,這既是對原著作者的致敬,同時也是傳遞思想的重要手段。瑪麗探長狂妄自負,完全不相信維克多“編造”的離奇故事,雪萊探長則理智淡定,時刻審視判斷著維克多的供詞。隨著劇情發展,瑪麗和雪萊顯然開始相信怪物的存在,隨之而來的是他們對維克多的評價。瑪麗完全站在道德層面質疑、鄙視甚至是抨擊,而雪萊繼續保持著理智,依靠客觀證據作出決定。這兩個角色和維克多加在一起,就是人類對待科學和真理的普遍態度。

  飾演維克多的翟天臨將科學家的傲慢、困惑、後悔等情緒處理得很有層次,最後決心承擔責任的篤定也很準確。維克多失去了親人,決心用科學延長人類壽命。起死回生,是人類億萬年來的夢想。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深沉的絕望。由於改編將場景固定在審訊室,維克多這一角色失去了許多展現空間,關於他何時決定承擔責任,為自己的瘋狂贖罪,交代得不夠清楚。好在舞美設計巧妙地拓展了舞臺上的空間,審訊室的玻璃窗可以移動,通過燈光變化可以成為鏡子,也可以透視後區的空間。碩大的鏡子背後時而是維克多的實驗室,時而是怪物學會語言的林間小木屋。在解決了空間問題的同時,鏡面還成為重要的舞臺語匯。維克多和怪物時常通過鏡面互相照見,兩個同樣擁有弗蘭肯斯坦姓氏的軀體,一個親手創造了自己的噩夢和災難,一個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創造者。

  “可惡的創造者!你為什麼要做出連你自己都厭惡背棄的可怕怪物?上帝懷抱慈悲,將人按照他的形象創造得美麗迷人,但我卻得到難看的人類外貌,甚至因為與你們有相似之處而更顯駭人!”(摘自《弗蘭肯斯坦》周佩鬱譯本)怪物到底算不算人類?沒有經過母體孕育,沒有造物主賦予的靈魂,沒有經歷社會化和接受教育,只有類人的軀體,即使掌握了語言、知識,也始終是異類。怪物的可悲之處在於,以貌取人的人類單純出於對醜陋外貌的厭惡,將怪物拒絕於千里之外,不給他任何解釋辯駁的機會。

  林中小屋一場,鏡子中的小屋成為怪物短暫的桃花源。雙目失明的阿加莎看不到怪物的醜陋,只知道怪物羞澀怕人,喜歡音樂,還會用劈柴作為回報。但視力良好的人類,只看了一眼,就槍擊驅趕怪物,並堅持認為這是對阿加莎的保護。怪物起初是心地善良的,他雖然有成年人的體魄,但頭腦和嬰兒一樣簡單,在他嘗試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中,無數次被驅趕、攻擊、謾罵……人類的以貌取人和對醜陋的恐懼,倒映在怪物身上,他本身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在內疚、隱忍無效後,催生了他的恐懼和仇恨,最終産生了反社會人格,變得殘暴、冷酷,淪為真正的怪物。飾演怪物的吳昊宸肢體語言很棒,怪物甦醒那場戲,在冰冷的地面上蠕動、爬行,四肢扭曲抽搐,像初生的小馬駒一樣艱難地學習站立,吳昊宸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在隨後人和非人的兩種狀態中切換自如。

  這齣戲的節奏和視覺效果是令人驚喜的。演出很“嚇人”,真的很嚇人,全場觀眾至少發出五次以上的驚呼,除了生理上的恐懼,還有細思極恐的深刻,這個拷問人類靈魂的故事真是讓人欲罷不能。在科學飛速發展了200年之後,人類已經掌握了克隆技術,人工智慧廣泛應用,甚至可以編輯新生兒的基因,這些超越傳統道德觀念的行為,和維克多的瘋狂舉動有什麼區別?中間劇場在此時排演《弗蘭肯斯坦》恰逢其時。

  作為近幾年原創作品不斷的良心劇場,中間劇場從2018年起創立了“科技藝術節”,委約創作演出和邀請的作品涉及了克隆、人工智慧、攝像頭、網絡社交、大腦植入思想等題材,這些新興的話題有些尖銳,多數人是不願提及的,大概是出於恐懼和視而不見的鴕鳥心態吧。此次的《弗蘭肯斯坦》再次把人類和科學的關係拉回戲劇觀眾的視線範圍,用孤獨絕望的怪物做鏡子,將我們的孤獨、盲目、自大、征服欲暴露在陽光下。如同劇中戛然而止的結尾,創作者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和解釋。但這齣戲意在讓觀眾思考:科學還是應該有所敬畏,不能跨越道德底線。在判斷一個對像是否友好時,我們應該放下偏見,不被執念蒙蔽眼睛。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