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人走進石泉:了解蠶桑文化 探尋絲路之源

2020-11-23 13:41:00來源:你好台灣網

  你好台灣網11月23日消息(記者 李瑞) 22日下午,2020“絲路行”兩岸記者採訪活動率團一行來到金蠶之鄉展覽館,通過展廳再現桑蠶歷史的滄桑巨變與延續傳承,開啟了一趟了解蠶桑絲綢文脈,探尋絲路之源的旅程。

  金蠶之鄉展覽館(你好台灣網 圖)

  金蠶之鄉展覽館位於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展覽館佔地520平方米,館內建設5個廳,1個序廳,4個展覽廳(絲路之源、金蠶之鄉、人文池河、絲路名鎮)。

  “鎏金銅蠶”等比例樣品(你好台灣網 圖)

  進入展覽館,大家首先就被講解員手裏的一枚等比例“鎏金銅蠶”所吸引,據講解員介紹,和很多珍貴文物一樣,這條“鎏金銅蠶”也是發現于不經意間——1984年,石泉縣池河流域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金蠶。這只蠶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體態逼真。此種鎏金蠶是迄今國內首次發現的,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是西漢時期皇帝褒獎蠶桑生産的御賜獎品,非常珍貴。

  “鎏金銅蠶”發現者譚福全的女兒(右一)(你好台灣網 圖)

  據史料記載,安康蠶桑生産已有3000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安康栽桑養蠶相沿成俗,絹帛織物早已出現。在漢水兩岸的嫘祖蠶神廟、紫陽縣出土的戰戈上人們發現了附著絲織物殘跡,尤其是在石泉縣發現了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枚“鎏金銅蠶”,直接印證了安康與“絲綢之路”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件小巧的器物可以説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徵和實物見證。

  記者團參訪展覽館(你好台灣網 圖)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北依秦嶺,南枕巴山的石泉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而絲綢之路的源頭在石泉,源遠流長的石泉蠶桑通過古絲綢之路,成為最早傳播中華文明、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如今,桑蠶産業更是成為秦巴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石泉縣池河鎮現有優質桑園1.3萬畝,全年發放蠶種2.1萬張以上,養蠶農戶3600余戶,目前桑園面積和養殖規模居西北第一。

  “依託小鎮外圍桑、杜仲、葛根等中草藥種植區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以蠶桑産業為基礎,重點培育蠶桑生物健康産業以及休閒旅遊産業,形成“四區一環”的産業空間格局。”金蠶小鎮負責人的這番話致力於把文化旅遊産業做好,把當地建設成為集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石泉,這個雲霧仙山環繞、石上清泉流淌、堪稱錦繡陜南的秦巴水鄉,在一帶一路契機下,會更加美好。

編輯:姚思寒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