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逛北京 | 探訪台灣會館

2020-06-26 19:35:00來源:你好台灣網

  我是Kody張宏達,從台灣來北京工作兩年多的時間裏,我經常聽身邊的大陸朋友説:“北京的建築,每一處都有它的歷史和故事”。所以,閒暇之餘,我會到處去走走看看,聽聽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順便嘗嘗不同的地道北京美食。

  今天,歡迎你和我一起探訪前門台灣會館。

  因為疫情還未結束,所以為了不撲空白跑一趟,在出門的前一天,我在手機上的大眾點評APP找到台灣會館的地址和電話後提前做好了預約。

  (登“陸”生活經驗分享:下載大陸有關吃喝玩樂以及景點和出行的APP,你會發現很多資訊都可獲悉,超方便的。)

  搭乘捷運(地鐵)7號線珠市口站下車,步行5分鐘到達位於東城區大江衚同的北京台灣會館,會館的湯芮老師已經如約在門口等候我了。全民防疫,安全第一。進館前,按要求查體溫,做登記都是必要的。一番操作後,開啟對台灣會館的探訪。

  台灣會館的“前世”

  聽湯芮老師介紹,北京台灣會館始建於1890年前後,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原址復建、擴建、保存的台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台灣歷史文化遺存。

  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開始,陸續有台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為方便台灣舉人來京趕考,1890年前後,由台灣官員和在京台灣鄉紳購建會館。據考證,清朝時期台灣共産生了33名文進士和三百多名舉人。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後,這裡逐漸成為台灣同胞在京城聚會、落腳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北京曾有兩座台灣的會館。一座名為“全臺會館”,地址位於宣武門外後鐵廠衚同,現已不復存在。另一座名為“台灣會館”,位於原前門外大蔣家衚同127號(現東城區大江衚同114號),北距天安門廣場約700米。2009年,台灣會館在原址基礎上重新修建、擴建,將僅有54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擴建為3800平方米地上、地下兩層的建築,古樸的北京四合院中嵌入了騎樓、拱墻、琉璃飾品等閩臺特色的建築元素,京臺兩地的建築文化在台灣會館水乳融合。台灣會館的修(擴)建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見,國家對台灣的重視程度。

  台灣會館的“今生”

  隨著活動的增多,會館的展覽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下面去會館的京臺交流史展示區看看。

  這裡的兩岸實物(文物)與圖片讓我直觀清晰地了解歷史上台灣人在北京的生活、科舉、政治、學習等活動,完整展現了會館的歷史以及北京與台灣兩地緊密交流歷史。

  下面再到會館的民俗文化體驗區看看。這裡的民俗藏品廳和民俗體驗館可以説是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台灣民俗文化,還有我小時候最愛看的布袋戲。

  布袋戲。

  一上午的時間淺讀了台灣會館的前世今生。探訪最後還有幸遇到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的盧鹹池教授,於是在會館聽了一堂《科舉制度在台灣》的專享課。

  台灣會館的探訪行程即將結束,但我對《科舉制度在台灣》的歷史已産生濃厚的興趣。期待下次繼續來會館聽盧教授講述這段歷史。

  北京台灣會館全景圖。

  今年是北京台灣會館重張十週年,在此謹以此文祝賀會館重張十週年。最後,感謝會館工作人員對本次探訪提供的服務和講解。

  前門台灣會館怎麼去?

  計程車要和司機説哪停車?

  前門大街東側大江衚同114號,外面有11個古代帆船的模型,很好認!

  公共交通工具怎麼選?

  建議搭乘地鐵2號線在前門站下車或搭乘地鐵7號線在珠市口站下車。出站後步行5-8分鐘即可到達。

  開放時間

  每週二(逢節假日閉館)

  上午 09:30-11:30

  下午 13:30-16:00

編輯:李瑞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