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竊聽歐洲盟友 丹麥何以成為幫兇

2021-06-07 17:33:00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本週,全球媒體都在關注一起醜聞——美國竊聽盟友。

  根據丹麥廣播公司公佈的一份內部調查報告,美國扮演現實版的“黑客帝國”和竊密大戶的真實面目被曝光,在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召開前夕的微妙時刻,引起不小的風波。

  

  6月3日,七國集團衛生部長會議在英國牛津大學舉行,七國集團表示將加強疫苗臨床試驗合作與成果分享。然而,在另一個領域,G7卻是各懷心思,甚至憂心忡忡。

  5月31日,以視頻方式出席德法部長理事會的默克爾看起來神情嚴肅,她知道自己被美國盟友竊聽,而幫兇是鄰國丹麥。

  

  德國總理 默克爾:我們要求澄清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對美國和丹麥隔空喊話,表示竊聽盟友不可接受。

  

  法國總統 馬克龍: 我們已經要求丹麥和美國夥伴提供有關此事前因後果的所有相關資料,我們正在等待答覆。

  當地時間5月30日,丹麥最大的全國性媒體丹麥廣播公司發佈了一篇特別報道:

  國防情報局允許美國通過丹麥的互聯網電纜監視安格拉默克爾以及法國、挪威和瑞典的高級政要。

  

  丹麥廣播公司稱,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走訪,與9個可以接觸到丹麥國防情報局機密信息的消息人士多次會面後,大體還原了一份在2015年5月就已完成,卻被丹麥國防情報局秘密隱藏的絕密調查報告——“鄧哈默行動”報告(Operation Dunhammer)。

  根據“鄧哈默行動”報告,在2012年至2014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登錄點獲取數據,秘密監聽、監視德國、法國、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要的電話和短信交談內容,其中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是遭受竊聽的重災區,總理默克爾、時任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時任反對黨領袖施泰因布呂克都在美國的竊聽列表之中。

  

  德國前反對黨領袖 施泰因布呂克: 友好國家的情報部門攔截和竊聽盟友的高級代表,這太荒唐了。這表明它們只顧自己,這是一樁醜聞。

  

  德國政府發言人 賽貝特: 德國聯邦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份報告,正在與所有相關的國家和國際機構聯絡,以澄清此事。

  

  瑞典國防大臣 胡爾特奎斯特: 我們得知此事後立刻認真對待,我已經聯絡了丹麥國防大臣。瑞典方面提出了幾個問題,是否使用了丹麥系統和平臺竊聽瑞典政客和官員,是否還有其他國家參與其中。

  

  丹麥,地處北歐咽喉要道,南與德國接壤,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因此多條連接荷蘭、英國、挪威、瑞典與德國的海底電纜,都將關鍵登錄點建在丹麥境內,使得這個北歐小國成為了歐洲海底電纜的一個樞紐,也讓美國盯上了這座“情報的金礦”。

  據丹麥報紙《柏林斯克》披露,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與位於東西方對峙前沿地帶的丹麥秘密締結了“電纜協議”,根據該協議,丹麥允許美國訪問經過丹麥的電纜。幾十年來該協議一直處於保密狀態,但協議要求歷任丹麥國防大臣在同一張紙上簽名,以表明他們知悉此事。

  

  在美國的幫助下,丹麥國防情報局在哥本哈根東南方向的阿邁厄島上建立了一個大型數據處理中心,以便兩國情報機構都能夠利用美國網絡監控截獲到的信息。

  半島電視臺稱,此舉是為了防範對手國家。

  間諜、竊聽、情報戰,美國對此並不陌生。

  上世紀七十年代,冷戰高峰時期,美國海軍、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曾聯合執行過代號為 “常春藤之鈴”的秘密行動。

  

  美國“比目魚”號潛艇通過鄂霍次克海的蘇聯海纜安裝竊聽器,在長達10年的時間竊聽經由電纜傳輸的信息,了解蘇聯的潛艇和導彈技術,並由此在裁軍談判中佔據先機。

  美國軍事作家克雷格裏德在其著作《紅色十一月》裏寫道:這就好像把耳朵貼在蘇聯人的墻上。

  在冷戰結束幾十年後,美國又把竊聽的耳朵貼在了盟友的墻上。

  根據“鄧哈默行動”報告,由於獲得了從丹麥通信電纜訪問原始數據的權限,美國國家安全局以電話號碼為關鍵詞進行有針對性的檢索,並使用一款專門研發的、名叫Xkeyscore的分析軟體,就能夠截獲經由電纜傳輸的目標歐洲國家官員的往來電話、短信以及電子訊息。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 庫裏茨: 我對發生這樣的醜聞感到十分失望,因為我認為濫用對盟友的信任是非常危險的。建立信任十分困難,但是破壞信任卻十分容易。

  而對於美國的秘密竊聽行動,丹麥政府可能早已心知肚明。

  根據丹麥廣播公司的報道,2013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前僱員斯諾登曝光“棱鏡門”事件後,丹麥國防情報局就在2014年成立了一個由情報人員、黑客和分析師組成的獨立調查小組,秘密調查丹麥和美國的“情報合作”情況,代號“鄧哈默行動”。

  2015年,調查小組向丹麥國防情報局提交了“鄧哈默行動”報告,其中詳細記錄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歐洲盟友的真實情況。

  真相已經了然,但卻並沒有因此浮出水面,這份內部調查報告被鎖進了丹麥國防情報局的抽屜,沒有繼續上報,並且此後各方都對此守口如瓶。

  

  直到2018年,一名調查小組成員對於“鄧哈默行動”報告的石沉大海非常不滿,把丹麥國防情報局告到了丹麥情報工作的監管機構。在監管機構的多次要求下,直到2019年,國防情報局才開始配合監管機構,提供相關信息。

  “鄧哈默行動”報告中涉及大量機密信息,一直沒有被公開。

  但據德國之聲報道,報告中還披露了丹麥情報部門幫助美方竊聽了丹麥外交部、財政部以一家丹麥軍火製造商,以確保丹麥是從美方訂購軍用飛機,而不是從歐洲其他國家。在發現兩國情報部門之間竟有如此合作後,2019年底,監管機構對國防情報局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其中一條便是“未能對可能的外國間諜活動進行進一步的跟進調查”,2020年,包括國防情報局局長在內,幾乎整個國防情報局的領導班子都因此事下臺。

  在法國24電視臺看來,為美國的竊聽活動開綠燈,不但讓丹麥獲得了比德國這樣的歐洲大國更豐富的情報資源,更重要的是還賦予了丹麥政府在華盛頓更多的影響力。

  德國聯邦議院調查竊聽事件委員會負責人森斯伯格(Patrick Sensburg)直言:這與友誼無關,與道德倫理上的願望無關,而只與利益有關。

  不僅如此,隨著北極地區博弈加劇,丹麥擁有北極圈內極具地緣戰略價值的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2019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提出要購買格陵蘭島,在遭到拒絕後還表示丹麥首相弗雷德里克森的回應很“討厭”。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 威根德: 歐盟委員會對此沒有什麼好評論的,國家情報工作屬於各成員國的職權,應當由成員國自己的機構來處理。

  6月1日,在事發3天后,白宮首席副新聞秘書皮埃爾回應了竊聽事件。

  

  白宮首席副新聞秘書 皮埃爾: 美國將繼續通過國家安全局與歐洲盟友展開闔作,並回應一切質疑。

  這番空洞套話並沒能讓美國網友信服。

  

  

  截至6月5日,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依然沒有對此事作出公開回應。

  而在斯諾登看來,拜登已經為在不久後的歐洲之行中如何回應這一話題,做了充分的準備。

  

  要知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實施竊聽的2012年至2014年,正是拜登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期。這很難不引發一些遐想。

  下周,拜登將開啟上任後的首度出訪,前往英國參加G7領導人峰會,隨後趕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峰會,試圖推進建立所謂的“民主國家聯盟”。

  而當所謂的“民主”遭遇了悍然竊聽,在德國《柏林日報》看來,這給了目前正在熱炒“跨大西洋關係”的歐洲國家當頭一棒,也給拜登的歐洲之行蒙上了陰影。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竊聽在盟國之間是不可接受的,在歐盟間更是如此。”

  事實上,法美曾于1980年和2010年兩次達成互不竊聽協議,但美國根本沒有遵守。

  在瑞典情報分析學教授阿格裏爾(Wilhelm Agrell)看來,“政客們對外肯定要表現得很震驚、很憤怒並要求徹查,但事實上他們早就知道這事情在發生了。”

  6月1日,德國外長馬斯透露,德美兩國代表正在華盛頓談判,希望就“北溪-2號”問題達成共識。

  而在G7和北約峰會前表現得很生氣,要求美國作出解釋,或許有助於在會晤中佔據更多談判優勢,換取美國的妥協。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 扎哈羅娃: 顯然他們是不方便談論此事,但事實比現在媒體的零星報道要可怕得多。我想北約甚至不知道在他們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汪文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這樣一個竊密大戶,居然打著清潔網絡的旗號,聲稱要維護網絡安全。這充分暴露了美國維護網絡安全是假,打壓競爭對手是真;維護盟友安全是假,維護自身霸權是真。

  對美國“竊聽帝國”的形成,可以用“一部機器”“五隻眼睛”和“一枚棱鏡”來概括。

  2021年3月,78歲的德國數學家、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教授施諾爾發表一篇正在完善中的論文《通過SVP算法快速分解整數》。

  

  施諾爾被看作是現今最火爆的加密貨幣“永遠的神”。以他名字命名的“施諾爾數字簽名”,是區塊鏈的基礎。但施諾爾宣稱,世界上最安全的RSA加密系統可以被某種算法破解,無異於在密碼學界投下了一顆炸彈。

  而目前各國爭相研製的量子計算機,則被看作是未來破解密碼的利器。

  

  德國人,向來以邏輯嚴謹著稱。

  1917年,美國密碼之父雅德利創建了專門破譯密碼的“陸軍信號部隊軍情處第8科”,也叫“黑室”,是國安局的前身。當時採取的手段就是秘密監控美國西部聯合電報公司的電報副本。

  之後,1918年,德國電子工程師謝爾比烏斯發明了“恩尼格瑪密碼機”,掀起一場情報界的革命。

  這種密碼機能把相同的輸入字母自動轉換成不同的字母進行輸出,使雅德利純手工統計使用頻率進行解密的方法失效。

  二戰中“恩尼格瑪密碼機”被納粹採用,這張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指揮發報的照片表現出德國人的自信。

  但德國人沒有想到的是,英國人圖靈發明了簡單粗暴破解密碼的“炸彈機”,圖靈由此成為“計算機之父”。

  德國人也直到戰後的北約會議上才知道自己的密碼曾經被英美破解。

  

  麥克史密斯 《天皇的密碼》作者、英國前密碼破譯專家: 山本五十六計劃要去軍事基地視察,美軍後來擊落了他的飛機,山本五十六死亡。他是日軍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將領,他的行蹤完全因JN25密碼的破譯而暴露。儘管英國並沒有參與這些日軍密碼的具體破譯,但整套JN25密碼系統的破解原理是英國人攻克的。

  

  1941年8月,羅斯福與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舉行會議,簽署了《大西洋憲章》,雙方同意進行“諜報合作”。

  這一時期的監聽和共享為二戰勝利做出過貢獻。

  但冷戰時期的“五眼聯盟”,卻使得原先的“情報共享”變了味。

  

  “五眼聯盟”起源於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説”,美英簽署《通信情報協議》,簡稱為UKUSA,也就是“優庫薩”。1948年,英國把英聯邦成員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拉進來,至此“五眼聯盟”正式形成,成為西方國家冷戰的工具。

  2021年5月31日,新西蘭總理阿德恩和到訪的澳大利亞總理莫裏森在皇后鎮舉行了會談。

  

  阿德恩 新西蘭總理: 當談到五眼聯盟的問題時,我們仍然是忠誠的成員。這沒什麼可以質疑的,也毫無疑問。

  2021年4月,阿德恩曾表示,把情報共享和外交政策捆綁在一起,令人不舒服。新西蘭也沒有參與以美國為首的13國質疑世衛組織新冠疫情溯源報告。這被看作是與“其他四眼”不一致。

  但路透社注意到,阿德恩5月底與莫裏森會晤後,改變了態度,澳新開始尋求“步調一致”,這表明五眼中較弱的一環受到了壓力。

  如今,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已經越來越帶有冷戰意味。

  而其中關鍵的節點就是在2018年,當敘利亞戰事告一段落,特朗普政府採取“美國優先”策略,在全球展開貿易戰的微妙時期。

  2018年6月,美軍頒布JP3-12號聯合出版物,對“網絡空間作戰”進行了權威解釋。同年9月,美國頒布《國家網絡戰略》,提出“塑造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全球領導地位”。

  

  從2018年起,包含第三方的“5眼+3”引入了法國、德國和日本,來對抗中國和俄羅斯。另一個“5眼+3”則包含法國、日本、韓國,對抗朝鮮。

  德國《焦點》週刊2020年5月7日曾評論説,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一直是全球情報領域最頂端的“朋友圈”。通常來説,其下一層是“九眼”,加上丹麥、法國、荷蘭和挪威,再下一層是“十四眼”,加上德國、比利時、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也“時有貢獻”。

  2021年5月31日,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訪問以色列時,進一步強調了以色列的地位。

  

  格雷厄姆: 美國的耳目是以色列,你談到了五眼聯盟,他們是重要的盟友。但沒有人比我們在以色列的朋友更能保護美國免受激進伊斯蘭勢力的傷害……

  法國24電視臺認為,如今丹麥已經成為五眼聯盟的另一個非官方成員。

  

  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五隻眼睛”劃片分工,共享情報。但歐洲只有英國明顯不夠,於是具有絕佳地理位置的丹麥成了美國的新“眼睛”。

  

  但2015年10月6日,歐洲法院判決歐美間的《安全港協議》無效,使美國竊聽歐洲盟友缺乏法理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是唯一沒有簽署《巴黎網絡空間信任與安全倡議》的五眼聯盟國家。2013年曝光的“棱鏡門”事件更使“五眼聯盟”名譽掃地。

  據披露,棱鏡計劃的正式名稱為“US-984XN”,是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國家安全局施行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斯諾登手中掌握的情報顯示,美國國安局早在2009年就設立了一個代號為“神秘”(MYSTIC)的監控系統。這個系統曾經在2011年記錄下了某個目標國家全國範圍內“100%”的通話。

  英國《衛報》進一步披露,英美曾簽訂監聽英國公民的秘密協議,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也能從2010年6月起訪問棱鏡系統。

  5月13日,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通過推特表示,暫停使用比特幣購車。理由是“採礦”太耗電不環保。

  實際上,美國用於監控他國的數據中心更耗電。

  

  2015年建成的國安局數據中心,位於猶他州威廉姆斯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數據存儲中心。耗資1.8億美金,僅1年的電費就超過4000萬美金。

  2015年,英國記者鄧肯坎貝爾引述斯諾登提供的資料稱,美國的“棱鏡計劃”只是全球監聽的冰山一角。

  早在1966年,美國國安局就創立了“梯隊”系統,又稱“P415”計劃,蒐集全球90%的通信。

  根據斯諾登爆料,美國監聽了連接東南亞、中東、西歐的“SEA-ME-WE-4”海底光纜。

  

  目前全球共有約400條海底光纜,總長約120萬公里,至少95%以上的語音通信和互聯網數據通過跨洋光纜傳輸。而在全球海底電纜中,美國泰科旗下的海底電子通信公司市場份額達到34%,日本NEC,擁有30%的市場份額,法國阿爾卡特朗訊擁有21%的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在排擠了中國的華為後,力推“雲計算”和“量子霸權”的美國谷歌公司已累計投資470億美元,擁有14條海底電纜,全球佔比超過10%。

  而根據《時代週刊》的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挖掘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的數據。

  

  如今,這個以猶他州美國國安局的“矩陣”為核心,一個“空—天—陸—海—網絡電磁”五維一體的全球網絡情報鏈條已然成形。

  在西方文化裏,有兩個最著名的關於攻城的故事。一個是“木馬計”,希臘聯軍靠植入木馬攻陷了特洛伊城。另一個是“傑裏科號角”,説的是公元前14世紀,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時,得到了上天的啟示,讓他們吹吹打打連續繞城墻7天,之後突然大聲喊叫,城墻就會倒塌,後來果然攻佔了最牢不可破的耶利哥城。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以色列人採取了“瞞天過海”的策略。當我們對某一件看似荒唐反常的事情都習以為常時,就會放鬆警惕,認為沒啥大不了的,可是狼就真的來了。這一招也被軍事學者稱為“戰略欺騙”。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大肆宣揚的“星球大戰計劃”。讓蘇聯疲於應對,最終導致解體。

  如今,各種竊聽醜聞不斷被西方媒體“爆料”,是否也有“戰略欺騙”的成分呢?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國正利用科技優勢演變成“黑客帝國”和“竊聽帝國”,值得全球重視和警惕。

  編導余俍 張誠 魯馨陽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