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2020-11-18 08:52:00來源:人民日報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大力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尤為重要。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修改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等方式,提高公眾參與意識,多方合力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哥斯達黎加

  發起“停止與動物自拍”倡議

  本報駐巴西記者 朱東君

  茂密的叢林裏,一隻美洲豹靜靜站著,偶爾扭頭張望,尾巴輕搖。幾個月前,哥斯達黎加奧薩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監測相機捕捉到了一隻美洲豹的身影,這只雄性幼豹約兩至四歲大。“過去6年保護區從未監測到未成年美洲豹,此次發現很有意義。”保護區負責人勞拉裏韋拉説。美洲豹居於食物鏈頂端,其種群狀態良好也表明當地生態系統完整健康。“這也再次證明了國家公園的價值和重要性,公園構築的生態系統有助於保護標誌性物種。”

  奧薩保護區位於哥斯達黎加最南端,保護區內分佈著若干國家公園和動植物保護區,其中的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被稱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之地”。在4萬多公頃陸地和5000多公頃海洋範圍裏,集中的生物物種約佔全球已知總量的2.5%。低地雨林與海洋在這裡交匯,還有高山森林、紅樹林和沼澤等多種生態系統,兩棲、爬行、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魚類和昆蟲種類繁多,其中包括美洲豹、角雕、緋紅金剛鸚鵡、貘和大食蟻獸等珍稀物種。在蔥鬱叢林中的小徑上徒步,遊客可以體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收穫與野生動物偶遇的驚喜。

  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成立於1975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哥斯達黎加認識到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出臺《森林法》遏制快速上升的毀林趨勢,並大面積復種,建立起包括國家公園以及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和海洋等多種類型保護區在內的國家保護區體系,覆蓋面積超過國土總面積的1/4。

  在不同保護區之間,哥斯達黎加還建立起40多條生態走廊,覆蓋約33%的國土。在這些人類和自然共享的空間裏,動植物可以自由遷徙和擴散,免於局部滅絕,當地民眾也有更多機會參與到生態旅遊等可持續發展項目中。哥斯達黎加生態走廊項目協調人傑羅桑喬認為此項工作很有意義,“我們已經觀察到不少動物利用了生態走廊遷徙,包括浣熊、貘、虎貓、美洲豹以及其他鳥類。”

  憑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哥斯達黎加在上世紀90年代贏得了“世界生態旅遊首選目的地”的聲譽。目前,超過60%的外國訪客在哥斯達黎加體驗與生態旅遊直接相關的活動。國家公園是該國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基石。今年8月,在紀念該國國家公園體系建立50週年之際,聖盧卡斯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成為該國第三十個國家公園。“保護野生動植物是設立國家公園的初衷。隨著環境的改善,其他收益逐漸顯現,旅遊業也得以發展。”全球環境基金主席、哥斯達黎加環境和能源部前部長卡洛斯羅德里格斯説。

  “作為環境議題的重要參與國,培養和鼓勵野生動物保護者是我們的目標和職責所在。”哥斯達黎加環境和能源部副部長帕梅拉卡斯蒂略表示。去年,哥斯達黎加發起“停止與動物自拍”倡議,呼籲遊客避免擁抱、撫摸和喂食野生動物。官方建議遊客自拍時可將毛絨動物玩具作為替代,並在發佈的照片上標注這不是與真實動物合影。事實上,哥斯達黎加也是少數立法規定只有在救治和必要的科學程序中才可以直接接觸野生動物的國家之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負責野生動物工作的羅伯托別托評論説:“哥斯達黎加提出這項倡議很有擔當,是區域和全球範圍內負責任的生態旅遊引領者。”

  (本報裏約熱內盧電)

  歐盟

  將森林“還給”野生動物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方瑩馨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東南約10公里外,有一片佔地超過4400公頃的蘇瓦涅森林。它既是城市綠肺,也是100多種鳥類以及獐鹿、狐狸、松貂、河狸等眾多野生動物的家園。行駛在貫穿蘇瓦涅森林的布魯塞爾環路上,記者看到,路兩旁架起約2米高的圍欄,網格下密上疏,將森林裏的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保護起來。

  這是歐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此前,由於區域內有若干繁忙的交通幹線,蘇瓦涅森林被切分成眾多零散區域,野生動物棲息地呈現破碎化趨勢。據比利時法蘭德斯大區自然與森林管理局介紹,不少哺乳動物在“橫穿馬路”時被過往車輛碾壓,避光性動物飽受車燈和路燈的干擾,而來這裡遠足、慢跑、騎行的遊客,也在有意無意間影響著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歐洲辦公室生物多樣性高級政策官薩比恩裏曼斯曾表示,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碎化和喪失、氣候變化等是影響歐盟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歐盟推出一系列相關政策指令。其中,《鳥類指令》和《棲息地指令》是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兩個核心指令。《鳥類指令》是歐盟最早的環境立法之一,對所有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作了全面規定,目前歐盟各成員國已將該指令轉化為國內法。歐盟境內的野生鳥類種類超過500種,但只有約32%處於良好的保護狀態,該指令規定成員國應為瀕危鳥類劃定特別保護區,規定威脅鳥類的禁止性活動,明確可捕獵鳥類物種數量。而《棲息地指令》則保護除鳥類以外的其他歐洲物種,並確定了歐洲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以這兩項指令為基礎,歐盟推出“自然2000”生態保護區網絡計劃。“自然2000”生態保護區網絡由依據《鳥類指令》認定的特別保護區和依據《棲息地指令》認定的特殊保護區組成,是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它覆蓋歐盟18%的陸地面積和8%的海域,包含超過2.7萬個保護區,蘇瓦涅森林就是其中之一。

  建設高架橋、圍欄、隧道……蘇瓦涅森林所在區域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將森林“還給”野生動物。高架橋連接兩側森林,保證動物們能夠安全“過馬路”;橋面邊緣高高的路堤為避光性動物遮擋刺眼的光線;橋上種植的鮮花為爬行動物引來昆蟲等食物。公路下曾經廢棄的管道,經過清理和改造,成為兩棲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過馬路”的地下通道。法蘭德斯大區自然與森林管理局區域經理帕特裏克休芬説,這些基礎設施擴展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增加了種群數量,增進了動物間的相互聯絡,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近年來,歐盟與各成員國在“自然2000”計劃框架下緊密合作,開展多項行動恢復和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為解決景觀破碎化給野生動物遷徙穿越帶來的問題,在位於喀爾巴阡山脈的多個保護區,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開展跨境合作,重新規劃交通設施,開發動物過境道路監控系統;為保護棕熊和狼群,羅馬尼亞17個保護區移走超過45公頃阻礙動物穿行的非本地植物灌木叢,並架設電圍欄防止偷獵;匈牙利20個保護區開展針對瀕危物種白肩雕的保護行動,對其進行追蹤監測,並保護其巢穴。有評論指出,“自然2000”生態保護區網絡的建立有助於在歐盟境內開展跨境和區域合作,保護瀕危物種,為野生動物遷徙和繁育營造更有利的條件。

  (本報布魯塞爾電)

  南非

  嚴格訓練培養野生動物巡護員

  本報駐南非記者 呂 強

  淩晨4時,記者跟隨3名臉上涂著迷彩的野生動物巡護員匍匐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樹叢中。一名巡護員剛剛收到信息,過去24小時內,在公園裏共計有3名偷獵者被逮捕,3隻犀牛被獵殺,1隻小犀牛成為孤兒。

  在非洲,反偷獵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內容,訓練有素的野生動物巡護員責任重大。克魯格國家公園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大象、犀牛、獅子等多種大型野生動物棲息於此。公園旁的南部非洲野生動物學院是專門培養反偷獵隊伍和野生動物巡護員的學校。

  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巡邏,一群獵犬飛速奔向可疑目標,巡護員持槍緊隨其後……在學校平日的高強度訓練中,反偷獵演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面對公園內每天超過7次的偷獵者入侵,我們的工作充滿危險,必須嚴格訓練並全力以赴。”該校訓練官沃特告訴記者,受訓學員需要在野外生活兩周,自搭帳篷、自行生火解決三餐、日夜輪流巡邏。

  民間公益組織也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力量。南非東北部巴伯頓地區有一家世界最大的犀牛孤兒院,周圍佈滿了高壓鐵絲網,可容納100頭黑白犀牛在此接受救治和繁殖。記者到訪時被告知需要關閉手機,以防手機定位引來偷獵者。在孤兒院內,很多被切掉角的犀牛在草地上漫步,志願者們則在一旁醫治受傷的小犀牛。“小犀牛失去雙親後,很難在野外獨立生活,我們本著‘救援、恢復、釋放’的原則救助它們。”孤兒院創始人彼得羅內爾尼烏沃特告訴記者,野生動物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民眾等多方面協同努力,保護共同的地球家園。

  南非環境部門近日表示,南非近年來加大了反偷獵、反走私野生動物製品的執法力度,取得重大進展。犀牛被獵殺數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今年上半年的犀牛偷獵活動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3%。南非環境事務部長芭芭拉克裏西透露,隨著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實施的封鎖措施逐步放開,偷獵活動可能會反彈,需要繼續加強反偷獵工作。南非政府已採取追蹤犀牛出口供應鏈的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偷獵現象。

  得益於多年來在全社會推廣宣傳保護野生動物,南非民眾具有較強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在公共場所和旅遊景點,常能看到相關標語和號召民眾加入野生保護行動的宣傳圖冊,南非的貨幣也印有野生動植物的圖案。

  南非有數十個國家級野生動物園,園區內嚴禁喂食,當動物穿越馬路時,所有車輛都會自覺停車耐心等待。一些觀鳥區域還專門設置觀鳥小屋,遊客只能在小屋內保持一定距離進行觀賞和拍攝,以免驚擾到動物。民眾也養成了遊覽後把垃圾打包帶走的習慣,還有很多志願團體會定期去動物園和海邊清理垃圾。

  國際巡護員聯盟主席肖恩威爾莫爾表示,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危險而艱巨,需要來自國際社會的更多幫助。

  (本報約翰內斯堡電)

  日本

  形成多層次保護與管理法律體系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

  秋收時節,漫步在長野縣伊那市郊區,剛剛收穫過的農田裏,一些白菜、蘿蔔零星點綴,遠處的柿子樹葉子已落盡,飽滿的柿子挂在枝頭分外顯眼。“農田裏的蔬菜和樹上的果子是特意留下的,為了讓野生動物在嚴寒的冬天也能輕鬆找到食物。”當地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小原茂幸向記者介紹道。

  在日本的許多城市郊區與農村地區,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理念已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公路邊立著畫有動物的警示牌,提醒此處有動物出沒。路遇動物過馬路,司機會停車避讓;當有動物沿馬路行走時,司機也會放慢車速。

  日本民眾積極參與野生動物保護,與日本相關法律體系完善密不可分。目前,基於環境與生態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安全、生態平衡等多元理念,日本已形成了以《鳥獸保護管理法》為核心,包括《生物多樣性基本法》《瀕危野生物種保護法》等法規在內的多層次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法律體系,並在“有限利用”原則下對野生鳥獸利用進行全過程精細化嚴格規制。

  《鳥獸保護管理法》將野生鳥獸分為特定鳥獸、稀少鳥獸等多個類別,對其實施差別化保護與管理。根據該項法律,除依法進行的狩獵和在農業林業活動中不得不實施的獵捕之外,原則上禁止獵捕、殺傷野生鳥獸或獲取鳥蛋。未經許可獵捕野生動物的行為,將被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元(1人民幣約合15.6日元)以下的罰金。

  1992年出臺的《瀕危野生物種保護法》設置了包括鳥獸保護區、自然公園、天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棲息地在內的自然保護區制度,保護區具體範圍根據當地生態情況和野生動物分佈進行劃分。其中國立自然公園的管理注重借助社會力量,在環境整治、驅除外來物種、動物調查等工作中吸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參與,以推動運營工作有效展開,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促進志願者團體和社會組織發揮教育功能。

  有法可依,還要有法必依。日本中央政府負責制定修改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而都道府縣等地方政府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符合本地區特色的鳥獸保護管理計劃,並推動落實。日本各個都道府縣政府都在其官方網站上公佈了本地區的鳥獸保護管理計劃,還詳細列出諸如發現野生幼鳥、受傷野生動物等具體應對措施以及聯絡方式。

  “除了保護好鳥獸等野生動物,還要重視實現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平衡。”日本環境省官員對本報記者説。近年來,日本不少地方野豬和野鹿種群數量迅速增加,給當地生態平衡和農業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日本政府正在鼓勵民眾按照法律許可進行狩獵,以實現野生動物各個物種間的生態平衡。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