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機喬裝民航抵近中國沿海偵察”三大疑點,軍事專家詳解

2020-08-14 08:27:00來源:央視網
    近一段時間,美國偵察機頻繁飛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抵近偵察,而據香港《南華早報》12日報道,本月5日1架E-8C飛機抵近偵察時一度“被識別為商業客機”,甚至有文章認為其偽裝成客機。那麼這架E-8C飛機到底是不是偽裝成客機了?如何識別這類以大型民用平臺改裝的大型軍機?這些飛機如果利用民航客機掩護進行偵察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E-8C偽裝成民航客機?

  《南華早報》的報道被廣泛解讀為“偽裝民航抵近偵察”,甚至有媒體認為E-8C當時使用了民航客機的應答代碼。不過,港媒的文章實際上並未直接指出E-8C刻意偽裝成民航客機,或者把自己的應答代號改為民航客機。文章只是稱,“一位接近解放軍的消息人士”透露,5日晚間美軍一架E-8C空地監視飛機對華進行抵近偵察,該飛機最初被位於廣州南部的空中控制雷達系統識別為一架商業客機,當時飛行高度超過9000米,直至飛機飛近廣東省省會時,才被確認是一架美國軍用飛機。

  軍事專家張學峰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北約軍用飛機一般除了攜帶敵我識別器以外,還會攜帶適用於民航空管系統的應答機,以便空管雷達識別、管理,避免與民用飛機危險接近和相撞。在執行常規訓練任務時,應答機通常是開啟狀態。即便是一些執行敏感軍事任務的軍機,為了民航和自身安全,也會打開應答機。

  理論上,E-8C在民航航線飛行應答機狀態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打開應答機,亮明身份,這是保證民航和本機基本安全的常規做法。第二種是不打開應答機,偷偷飛過來。這雖然增強自身隱蔽性,但對防空雷達網比較先進的國家而言,意義不大,反而會增加自身與民航機相撞的風險。第三種情況,發出偽造的應答代碼,偽裝成航線上的民航客機,這是性質最惡劣的情況,這將導致航空管制混亂。不過,根據FR24等網站的記錄,至少5日的飛行中,E-8C打開了應答機,並且使用了自己常用的代碼,而非某一民航機代碼。

  如何識別大型軍機?

  既然E-8C打開了應答機,那麼為什麼《南華早報》稱E-8C一度被認為是民航客機呢?實際上,港媒的這個説法本身存疑。《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認為,在一定距離之外中方就能識別出美軍偵察機的真面目,美軍機無法達到目的。王亞男錶示,如果軍機使用民航航線,因為客機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出現,而軍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此外,飛機的雷達應答信號也對不上,所以軍機身份很快會被識破。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大型飛機沒有打開敵我識別器或應答機,其軍民屬性確實不易識別。據張學峰介紹,作戰空域識別敵我,通常依靠敵我識別系統,但敵我識別器往往不是很可靠。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軍方規定對視距外的目標必須有兩個信息來源,而非僅靠敵我識別器判斷為敵機,才能實施攻擊。其次,有些雷達具有“非協作識別模式”,也就是不依靠對方的應答信號,而僅僅靠分析雷達回波的特徵來判斷機種、機型,美軍的F-15裝備的雷達就具備這種能力。另外,逆合成孔徑雷達,也能一定程度上對飛機模糊成像,但在警戒雷達中應用的並不廣泛。總體來看,目前僅靠雷達信息還無法普遍、有效識別飛行器敵我。

  雷達通常能識別出大型目標還是小型目標,但有時往往會出錯。比如伊朗擊落烏克蘭客機事件就反映出這一問題。特別是大型民用平臺改裝的軍機,很難從雷達特徵上將其與民機區分開來。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表示,對於不明飛機,除了依靠雷達信息外,還要通過其他情報信息進行綜合研判,例如飛行高度、速度、起飛地、無線電通信等。如果依靠這些信息仍然無法判斷,並且飛機靠得比較近,那麼就要起飛戰機進行目視識別。

  美機為什麼走國際航線?

  《南華早報》稱,美軍擁有多款以商用飛機為基礎研發的偵察機,當它們接近中國領空時通常會跟隨民航飛機飛行作為掩護。中國軍事專家表示,這些飛機走民航航線可能基於以下三點考慮。第一是為了方便自己。由於大型特種飛機基於客機和運輸機平台研制,它們的經濟巡航高度和客機相同,為了快速抵達偵察航線,就會借道一部分民航航線。二是進行試探,看看對方的空管系統、防空體系能否發現這種情況,或者能在多遠距離上發現這種情況。三是,增大對方的應對處置難度或者增大對手誤判的可能。

  專家認為,日常偵察,而不是作戰行動,通過改變應答機代碼偽裝成民航客機的必要性不大。因為這種偽裝通常是進入偵察航線時才會用。戰時偵察航線通常要專門進行規劃,和平時期多數偵察航線相對固定。(張傑)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