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運載火箭、星際探測……未來中國航天這些看點值得期待

2021-03-23 08:09:00來源:新華網

  探索浩瀚宇宙,是國人不斷追逐的航天夢想。在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績。“十四五”時期,中國探索太空的腳步將更加堅定。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與航天有關的內容多次出現,包括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星際探測、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和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探月工程四期、北斗産業化應用等。展望未來,中國航天還有哪些新期待?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看點一:重型運載火箭

  全國兩會期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全工況半系統試車取得圓滿成功,該發動機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雙管推力室發動機,相比120噸級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推力增大了3倍,發動機綜合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黨委書記劉志讓告訴記者,此次試驗為該型發動機首次全工況試車,為下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了基礎。

  航天發展,動力先行,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據介紹,2021年我國宇航發射將繼續開啟“超級模式”,載人航天空間站進入關鍵實施階段,計劃完成天和一號核心艙、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天舟三號、神舟十三號等五次發射任務,“天問一號”將於5月實施我國首次火星著陸和巡視探測,全年宇航發射次數預計將首次突破40次。

  劉志讓表示,我們還將進一步推動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突破可重復使用火箭動力、深空探測動力等關鍵技術,在運載火箭主動力以及空間推進等領域先行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是長征五號,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25噸。”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欒恩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滿足未來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的需求,火箭推力要更強。未來我國將研製百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現在論證階段基本完成,爭取在“十四五”能夠開始重型火箭的研製。

  看點二:星際探測、深空探測

  過去一年,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一步一個腳印,中國不斷邁出深空探測的堅實腳步。

  此次,星際探測、探月工程四期等深空探測規劃均被明確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

  “探月工程四期將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欒恩傑表示,這一基本型由運行在月球軌道和月面的多個探測器組成,基本型將具備月球科學技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並與國際同行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在月球極區探測任務規劃中,嫦娥七號將對月球南極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等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繼續開展科學探測試驗外,還將進行關鍵技術的驗證。

  作為深空探測的重要一環,近地小行星探測近來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近地小行星是指距地球最近距離小于4500萬公里,未來可能與地球交會的小行星。目前全球已完成軌道編目的近地小行星約為2.3萬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孟飛告訴記者:“近地小行星亮度暗弱,難以發現,分佈廣泛且運動軌道易受到大行星牽引。”

  楊孟飛建議,應進一步開展近地小行星頂層謀劃,制定我國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風險能力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監測預警處置體系發展路線圖;著力構建國家級技術體系能力,構建天地一體的全天區監測能力。

  

  2020年12月17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打開嫦娥五號返回器艙門,取出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並進行稱重。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看點三:激發更多探索宇宙的熱情

  2021年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關鍵階段,而且計劃在軌運行10年以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需要我們錨定目標、接續奮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説。

  60多年來,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和拼搏奮進,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發展,鑄就了中國航天發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以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月球探測等為代表的標誌性成就。

  趙小津建議,接下來應廣泛搭建航天精神宣講平臺,面向全社會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講活動;籌建“國家航天博物館”,將其打造為展示中國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

  “國家航天博物館作為展現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成就、科普航天知識的窗口,能讓社會公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航天大國重器、深入了解航天科技知識,激發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熱情。”趙小津説。(記者:胡、任沁沁、陳席元)

編輯:魏倩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