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時
終係古人思
“最美人間四月天
杏花淋雨 春雨綿綿
春燕斜飛 柳絲拂搖”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
此時段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因此得名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節氣的清明
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
節日的清明
是民間寄放情感
和慰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一候,桐始華;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
二候,田鼠化為鵪;鵪,是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説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夜
白居易(唐)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寒食上冢
楊萬里(北宋)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盪鞦千
鞦韆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並流傳至今。
傳統習俗三: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
傳統習俗六: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傳統習俗七: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傳統習俗八: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代,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傳統習俗九: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又是一年清明時
你又在思念著誰
主編/曉培
編輯/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