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位台籍“勞動模範”李偉國:趕上了創業的最好時代

2020-12-06 19:50:00來源:川越海峽
    
    12月2日,四川隆重舉行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85後”台灣青年李偉國榮獲“勞動模範”稱號,這是四川首位台籍“勞動模範”。
  “今年是我在四川奮鬥的第3年,獲此榮譽很激動和興奮,這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認可,也是對在川打拼台青的鼓勵。”李偉國覺得,“勞模”榮譽分量很重,相對那些在崗位上奉獻了幾十年的前輩,自己資歷尚淺, “這麼一想,榮譽之外更多了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和拼搏奮鬥的壓力。”
  其實,這樣的壓力,李偉國並不陌生。作為華燦工場 成都空間的運營負責人,兩年來,他致力於發揮“華燦獎”用創意設計增進兩岸青年融合作用,並借助四川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資源優勢,累計孵化企業113個,其中,21個為台灣青創項目。李偉國在參與並見證這些創業項目落地的同時,更真切感受到四川的快速發展變化。“來成都前,聽説‘少不入川’,現在我逢人總説‘少不了入川’。” 
  從台北到大陸 他是不怕折騰的少年
  因為華燦工場的運營,李偉國結識了許多兩岸朋友。“我喜歡聽他們給我分享創業夢想和故事”,在他看來,大家的圓夢之路也是自己用青春走過的路,有對創業躍躍欲試的憧憬、也有夾雜著的忐忑與躊躇,再到認定目標奮進拼搏。
  2008年,在完成台灣成功大學本科學業後,李偉國第一次來到大陸,從浙江義烏到上海城隍廟,他親歷了大陸翻涌著的活力。隨後,他選擇到北京實習,研究生時又到上海做交換生, “北京、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還有機會與平臺,都讓我驚喜。” 
  研究生畢業後,李偉國進入台北一家房地産公司工作,在大陸學到的職場經驗,讓他年薪很快達到20萬人民幣。2016年5月,經過對未來發展的反復思考,李偉國最終決定捨棄在台灣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破釜沉舟到北京發展。他表示:“在台灣我可以預期五年、甚至十年後自己的樣子,但大陸市場比台灣大很多,很難猜到自己未來會怎樣,這樣的人生更有挑戰。”
  這一次,他決定從自己熟悉的地産領域再出發,並用一年時間成為項目銷售冠軍,用“硬核”實力證明了自己在大陸職場中也有很強的競爭實力。“也因為這段經歷,我更熟悉了兩岸市場的表達方式、商業習慣和銷售策略的不同。”
  2017年4月,李偉國辭去置業顧問工作加入由中民國投(北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立的華燦工場,成為這個創業孵化器的合夥人兼總經理。他解釋:“‘華燦’二字源於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華燦工場’就是讓大賽成果實現落地轉化的地方。”
  從就業到創業 他説這是最好的時代
  “我不後悔再次跳出舒適圈。”在李偉國眼中,大陸近年來的發展,讓他意識到“我們迎來了最好的創業時代”。 他希望把華燦工場打造成一個優質的“兩岸青年共同家園”。“很多台青對大陸市場是渴望的,但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也會因為兩岸體制差異,産生認知上的差距。”已成功轉型為“新台商”的李偉國十分願意把自己的一線經驗分享給在更多有意來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
  華燦工場 成都空間一角
  似乎每隔一年多,李偉國就有“新動作”。2018年10月,隨著西部市場嶄露頭角,他將華燦工場拓展到了新一線城市——位於西部的四川成都。“台青在北上廣創業,會有較高的成本投入,一旦失敗就難重振旗鼓。如果在西部作項目孵化,也許能以最小的代價‘吃螃蟹’,有更強的底子做市場拓展和轉型升級。”今年初,加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李偉國又敏銳捕捉到華燦工場可以在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有所作為。“今年9月,華燦工場 珠海空間啟用,就形成了華燦工場與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效應。明年希望能佈局江浙滬地區,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他解釋,這樣緊鑼密鼓地創業節奏,是因為“抓住機遇,就能搶佔先機。大陸市場大,但人口也多,競爭自然強。如果自己能下好‘先手棋’,加上各地政府惠臺政策落實落細和對台灣青年的關照,我們是很有優勢的。”
  剛來四川紮根,李偉國曾表示“大陸向台胞打開大門,希望與台胞分享發展機遇,我希望幫這扇門開得更大一點,道路鋪得更平坦一點。”如今,他正用腳踏實地將希望變成現實。眼下,台青在園區註冊公司享有最少半年免費辦公場地,半年免費台灣青年驛站住宿、半年免費代理記賬等多種優惠,同時,園區還聯合政府零距離提供一對一政策服務窗口,進一步解決團隊缺錢、缺人、缺資源等創業痛點。
  “沒有誰的創業之路是輕輕鬆鬆的”,李偉國表示,“不管多艱難,大陸始終是台青打拼的首選地,到大陸創業仍是一件充滿了誘惑力的事情。”他形象地將此比喻為“學游泳”的過程,“剛開始大家都會嗆水,但只要方法得當、懂得堅持,你就能學會游泳。”
  從“川臺70條”到首個台籍勞模 他直言“自己是惠臺政策的受益者”
  “每一個來華燦工場 成都空間參訪的台灣青年,都能很醒目看到《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川臺70條’)的政策介紹。”李偉國直言,“華燦工場落戶成都正好趕上四川出臺‘川臺70條‘,惠臺政策不僅幫助園區建設步入快速成長期,對台青創業也是政策護航。”
  他還以園區發展舉例,“四川十分重視台青創業發展,成都空間能擁有8700㎡面積成為西部地區最大規模雙創空間,離不開園區承載地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園區還得到了研究院提供的租金減免和裝修補貼等。去年園區獲評省級、市級‘眾創空間’,目前已經拿到成都市科技局30萬元運營補貼,園區所在地成華區也會以市上獎勵資金的50%給予補貼……少了許多後顧之憂,我能將很多精力放在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組織台青來這裡實習就業和招引更多台青創業項目落戶四川等等。”目前,園區已發展為台青來川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的優質平臺,共舉辦兩岸交流活動40余場,接待參訪台胞2000余人次,吸納實習就業台青50人,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20人。
  在個人政策獲得感上,李偉國拿出了自己的台灣居民居住證,“四川是2018年9月開始全面啟動台灣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我第一時間就去辦理,幾天內就拿到了。不僅方便了銀行卡的辦理,更實現了出行、住宿、餐飲等網上預訂、取票的自由。現在我常常四川、北京、珠海三地飛,刷證件取票真的太方便了。與台灣很多業務都是線下辦理相比,我回台灣甚至有點不適應。”
  疫情下,李偉國用網絡視訊方式幫助園區復工復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回台灣過春節的李偉國一直關注大陸疫情,“我捐出了3萬元人民幣,並在2月17日按台當局對個人帶防疫物資出境上線要求,帶了250個口罩和2升消毒水回到成都,與園區小夥伴兒共進退。”也正是這次“逆行”,讓他對大陸的制度和政策優勢更為看好。“疫情下,大陸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打消了我們對疫情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各種擔憂,我們的安全感、獲得感比以往更強。”他表示,四川在疫情防控和幫助台商台企復工復産方面從沒缺位。指導園區防疫工作、走訪慰問台青,還及時抓中央“助力台企11條”落地落實,出臺“四川支持台企12條”,還通過舉辦“金融服務台資中小企業對接會”等系列活動,幫助台青初創項目解決實際困難。“我和團隊也幫助企業復工復産,確保惠臺政策應享盡享,如減免社保、降稅免租等。”
  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後,李偉國更沒有放慢腳步,借助異軍突起的線上經濟和“雲交流”模式,園區承辦的兩岸交流活動有增無減。“由於島內台青往返都面臨嚴格的隔離措施,我們更加關注在大陸的台青,希望借助成都空間平臺,讓他們能充分了解西部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尤其在幫助台青實習就業上,園區攜手台灣教授率隊的“少年老城”城市微更新團隊,參與成都6個社區的基層治理,打造社區創生IP。“我們還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與重慶(大渡口)台灣中小企業産業園開展了戰略合作。此外還吸引了落戶珠海空間的1家文創企業來成都發展,以及落戶北京空間的3家企業來成都從事集裝箱智慧農業、民宿、餐飲等領域的發展。”
  展望未來,李偉國信心滿滿。“華燦工場要從孵化器進階到總部基地發展模式,打造兩岸文創賽事、會展交流、文旅融合、園區開發、金融服務等IP。作為惠臺政策的受益者,我也會再接再厲,幫助落戶園區發展的台青解決創業初期的疑惑和企業運營中的困難,讓他們在大陸圓夢”。
  在成都空間的成果展示區,擺放著2018年李偉國受邀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的邀請函和節目單。“它們是我小心翼翼帶回來的,對我有很特別的意義。每次看見,我都難掩激動和自豪。這次再獲殊榮,我要把‘勞模’證書和它們放在一起,激勵自己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編輯:張依依

相關新聞

要聞

更多

評論

更多

獨家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更多

活動

更多

漫説

更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澳臺節目中心版權所有